《信教育息技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案例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教育息技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案例研究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案例研究的研究报告 子洲县周家硷中学徐旺宏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学生轻松学习知识的目的。 2.根据不同知识的教学特点,从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拓展学习、自我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软件、案例的教学设计。 3.信息技术在不同知识模块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的关键,各环节实际操作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4.总结、提炼信息技术与中学不同知识模块类型有效整合的典型案例,构建一般操作规程。预期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 2.开发制
2、作一套与中学教学相同步的,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质课件。 3.提供信息技术与中学不同知识模块类型有效整合的的典型教学案例。4.提炼信息技术与中学不同知识模块类型有效整合的的引领性操作规程。内容提要:我们按年级分成协作小组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教学有效整合进行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从教学环节方面,研究了信息技术在新课引入、新课讲授、应用反馈、小结提升等环节中的应用,分析了在每个环节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总结了整合有效途径; 二是从教学内容方面,研究了信息技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字词、读音、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相关知识链接等。归纳了各个模块中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
3、学教学 案例研究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许多地区的学校已经实现了“班班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为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时代气息。 (二)研究现状 大学和中学的许多教师对此领域进行了研究,查阅
4、相关的文献,我们发现有的论文侧重理论研究,教学的实践性不高;有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对具体学科指导性不强;有的太过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的研究内容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可借签性差。因此,我们课题的研究注重系统性、实效性。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1)共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集教研组之力,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平时注重素材的积累,每一节按学案、教案、课件、习题、动画、图片、视频、拓展材料等文件夹分门别类进行有序收集整理,为提高备课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课题组教师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识、理念、技术水平。 (3)优化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两个过
5、程效率。 2. 研究意义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教研组教师都一致认为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素材资源缺乏、信息技术功能不清、技术不熟练、整合意识淡薄等原因,感觉两者好像“两张皮”,使用不太协调。如何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集成优点,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中学的内容精选于学科最核心和最基础的知识,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每次教材变革,知识内容变化幅度较小,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另外,我校的生源层次较稳定,更决定了教学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因此,通过一轮精心整理与研究,其成果对以后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借签性。 二、研究内容的简介
6、本课题有关信息技术与中学教学案例研究,主要从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主要研究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根据传统常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教学环节,即新课引入、新课讲授、应用反馈、小结提升,通过分析在每个环节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总结整合有效途径,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各个教学环节效率,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二)将中学内容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了在不同内容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课堂活动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三 、研究过程与方法运用(一)准备阶段(2011
7、年9月2011年12月): 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并进行指定内容自学、集中培训(学校、进校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专家讲座指导三种形式培训。 收集资料结合查阅文献,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专业杂志及网络资源,通过分析与研究这些材料,可以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整合”等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订科学的课题实施方案。(二)研究阶段(2012年2月2013年7月):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边提升,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这种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8、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几位教师对同一节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用于不用,或对于同一知识点使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专项比较评价,得出最佳整合教学方式。 通过个案研究法,每位课题组成员针对自己较成功的某一课例进行个案研究,或备课组针对某一教学模块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法,对网络、专业杂志等收集的优秀整合案例进行剖析,吸收其整合的理念、途径、切入点等。(三)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 收集整理材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四、研究结论与研究成果说明和介绍下面分别从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加以阐述。(一)信息技
9、术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新课引入 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利用网络资源或平时积累的素材中选取与教学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新闻事件、科技前沿等;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为他们提供丰富、典型的材料,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系统,使之处于活化状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学习定向作用。 2.新课讲授 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媒体集成在一起,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触、嗅、味觉各个感觉通道,使大脑皮层受到多方面的刺激,从而对学习内容留下较深的
10、印象。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的记忆表象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更容易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设计动画或借助软件演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讲授新课中,可以借用演示文稿中的链接技术,通过幻灯片之间的快速切换,及时实现知识的重复再现。 在制作幻灯片时,在字迹清晰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美观,如内容要图文并茂、布局要错落有致、颜色要自然和谐、形状要互相搭配,播放要精心巧妙,让学生在学习时潜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身心愉悦,学习效果会更佳。3.应用反馈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各种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素材,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各种真实的场景中应用,对知识
11、融会贯通,增加所学知识的迁移性,同时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利用多媒体能迅速、快捷地为学生展示各种习题,并利用相应软件将试题设计成具有趣味性、交互性,优化问题的呈现方式,改变传统一问一答形式,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觉学习轻松,用多种形式冲淡知识学习的枯燥。 如在课堂中,将学生当中有代表性的答案或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让他们觉得这些答案来自他们中间,具有真实性,更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4.小结提升 用演示文稿整理本节课重点内容,理清本节课知识明线,外显方法暗线,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用演示文稿辅以动画揭示本节课知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搭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更易理解与记忆。 利用
12、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提升到经验的符号表征,促进学生整合新旧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二)信息技术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时往往因其抽象而理解不深,容易遗忘;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思维容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验、实物、模型和信息技术,并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应尽可能使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解具有形象性。(1)提供丰富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与理论 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多种文字、图片材料,让学生在感性认识阶段,由感觉、
13、知觉直到形成丰富表象,学生经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取出材料中本质内容,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或发现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建立形成理论的基础。(2)使抽象思维形象化,实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直观化。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这一心理特点,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要尽可能做到形象化,把本来是很抽象的东西变为生动形象的东西,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降低思维梯度。(3)使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五、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在研究该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经常变抽象为形象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经常用声音、色彩、视频强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对传统的教学刺激弱化;教师的需求与自身课件制作水平之间的矛盾;网络资源真实性问题;信息技术的大容量与学生独立思考之间的平衡;信息技术长时间使用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