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22453947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心理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 第一章 人际关系l Interpersonal relationl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多种需要,几乎每天都要与他人交往,建立各种联系。l 人际关系是多门学科关注的研究领域。一、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l (一)人际关系的界定l (二)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l (一)l 广义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及社会关系。 具体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心理关系等等。l 狭义含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或称心理距离。l 本课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狭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l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l 人

2、际关系渗透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l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l 主体不同 、对象不同、运作不同、作用不同l 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人际关系的特性l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l 实质是人与人的心理距离l 亲疏主要取决于人际心理距离的远近l 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二)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l 人的心理的三层结构l 知:认知系统l 情:动力系统l 意:控制系统l 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l 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人际认知l 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l “自我暴露”l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l “知之深,爱之切”人际情感l 指人际交

3、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l 人际情感是人际关系的核心l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l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人际行为l 指双方在相互交谈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l 包括: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l 人际行为是人际关系的调节杠杆二、人际关系的基础l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指影响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决定因素l 需要说(马克思)l 交换说(霍斯曼莱维特)l 需要的分类(马斯洛)三、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l 认知过程l 感情过程l 意志过程关系金字塔杰尔厄卡夫,维利伍德(美)看重与我关系的人尊重我的人对我友好的人喜欢我的人知道我名字的人连我名字也不知道的人(

4、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行程和发展过程l 一、奥尔特曼和泰勒:l 认知定向l 情感探索l 感情交流l 稳定交往(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行程和发展过程l 莱温格和斯诺克l 注意时期:l 确认时期:l 融合时期:l 稳固时期:l 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二)人际关系恶化的心理过程l 人际关系的的负向发展l 朱迪C 皮尔逊:l 漠视、冷淡、疏远、分离l 与正向发展相对来看也可以分为:l 隔阂、疏远、回避、终止(三)建立、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1)受人尊重和重视的能力(2)一定的空间条件(3)交往的频度和深度(4)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方法四、人际关系的类型l 雷维奇分为八类: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

5、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l 舒兹(W.C.Schuts)分为: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感情的需求l 皮亚杰:约束型关系、协作型关系人际关系倾向需求种类主动性被动型包容需求控制需求感情需求主动与别人交往支配他人对别人表示亲热期待别人接纳自己期待别人支配自己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热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l 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l 按人际关系的所属领域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l 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特征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l 按人际关系的心理倾向分:主从型、合作型、竞争人

6、际关系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l 按人际关系的目的性质分: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五、人际关系的功能l 身心保健功能l 知识信息功能l 自我认知功能:以人为镜、社会比较l 社会化功能第二章 人际认知l 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l 人际认知处于动态的发展中l 把握人际认知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正确了解他人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l (一)人际认知的界定l (二)人际认知的作用人际认知的界定l 国内通常的定义: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动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l 人际认知与“社会知觉”和“对人的认知”认知的内涵人际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人际认知的作用l

7、 自知者智l 知人者明l 对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性二、人际认知的过程l 外界刺激物l 认知图式l 编码l 存储三、人际认知的特性l 人际认知的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和兴趣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作出反应。l 从客观因素讲,认知对象的新异性和刺激强度影响着人际认知的选择性;从主体因素讲,认知者的主观状态,如需要和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也影响着人际认知的选择性。l 人际认知的理解性: 指人们在人际认知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理解认知对象的人品、特性和作用l 人际认知的投射性:指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倾向,即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征的心理现象l 人际

8、认知的整体性:指认知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贯彻完型原则。l 人际认知的平衡性:当认知者发现对某人的认知与别人不同时,可能会产生一种稳定的心理压力,迫使交往中相互调整,从而使自己对客体的认知和别人保持平衡,这就是认知的平衡性。l 人际认知的恒常性:指人的知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四、人际认知的途径l 中国传统观人术l 人际认知的具体途径l 中国传统观人术l 人际认知的具体途径l 1、外表l 2、表情:面部表情、身姿表情l 3、行为l 4、作品l 5、背景l 6、长期观察

9、第三章 人际印象l 人际印象的概念 所谓人际印象就是通过人际交往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课题的形象。l 人际印象和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以知觉为基础,人际印象则依赖于记忆而存在;人际认知带有直观性,人际印象具有概括性;人际认知具有表层性,人际印象具有内在性。一、人际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l (一)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l (二)新近印象与近因效应l (三)泛化印象与晕轮效应l (四)刻板印象与定势效应(一)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l 所谓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人在首次交往时形成的初始印象。包括直接第一印象和间接第一印象。l 第一印象在对人际认知、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它奠定了对人认知和印

10、象的基础,这就是“首因效应”。心理学上称之为“前摄效应”。l 如何看待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二)新近印象与近因效应l 新近印象是指跟军最新获得的认知对象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l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获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强烈的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后摄效应”。l 前摄效应和后摄效应l 应对近因效应的对策:与人交往要注意新近交往的质量;在演讲、讲话中要注意最后的结论;在集会和会议上可争取最后发言;要防止近因效应可能导致的对人认知和印象的偏差。(三)泛化印象与晕轮效应l 在人际认知中,人们往往因为认知对象某个特点较为突出而将它泛化到它的其他方面,而形成一种夸大的印象,这就是一种泛化印象。l 泛化印

11、象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是晕轮效应,就像月晕和佛像周围的光晕一样,从中心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l 如何因对这种心理现象:利用晕轮效应为自己建立良好形象;避免以偏概全。(四)刻板印象与定势效应l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共同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l 刻板印象在人际认知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定势,即人的心理中存在着某种固定化的想法会影响对人的认知和评价。l 表现:对不同国籍、地域的人所形成固定的看法;对不同角色、职业的人形成的固定看法;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形成的固定看法。l 如何应对这种心理效应二、印象管理的策略(一)得体的形象设计(二)合适的角色扮演(三)适宜的自我呈

12、现第四章、人际魅力l 人际魅力:也称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心理现象。l 根据程度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亲近、喜悦、爱慕等。根据性质不同,分为友谊和爱情两种类型,这是人际吸引的两种典型状态。一、人际魅力的基本形式与规律l 所谓人际吸引的规律,只要指有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人际吸引,它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影响到人际吸引。l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l (一)情景因素l (二)个体特制l (三)人际互动l (四)异性因素(一)情景式吸引l 1、时间条件l 2、空间距离l 空间距离导致人际吸引的原因:临近为人们提供频繁接触的频率;与临近的人交往,可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愿望和需要

13、;与临近的人交往,也是出于一种心理安全的需要。l 3、环境氛围l 4、面临共同的挑战(二)诱发性吸引l 诱发性吸引主要指的是个体特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外表、才能、学识、性格品质等因素。l 1、外表l 2、才能l 才能的辩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在与人交往中药增强自己的魅力,首先要提高和增强自己的才能和学识;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士,不要处处使自己表现出圣人的样子;因自己的才能使别人的利益受威胁时,可能找人嫉妒。l 3、性格品质l 指性格和人品中的特质对人的吸引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比外表、才华更持久、稳定、深刻。(三)互动式吸引l 1、对等l 指人们都喜欢同样喜欢自己的人,对高度评

14、价自己的人又好感。l 对等性吸引对人际交往的启示:要想被人喜欢,首先要肯定、接纳别人;现出慷慨的赞美,是赢得友谊的良策;责怪、谴责、抱怨等否定性评价,使人疏远;当别人得到赞扬较多时,多个赞扬未必使人感激,此时一个中肯的忠告更重要;雪中送炭效果更好。l 2、互酬l 3、相似l 相似的类型:信念和态度相同;志趣和爱好相同;背景、经历相似。l 相似性吸引的启示:寻求同类意识;使用同意策略;“心理换位”l 4、互补l 互补性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需求利益、能力特长、性格气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相辅相成而形成的人际吸引。l 互补式吸引的启示:人们在交往中,要突出互补隐私,作为长期合作、加深关系的依据;在组织管理中要注重不同性别、年龄、气质、能力、性格、经验的人员相互搭配,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四)异性吸引l 异性吸引原因:异性相悦;精神互慰;个性互补l 异性效应的积极作用:增进身心健康;有利于自我完善、提高工作绩效l 异性交往的原则:树立争取的交往观念;积极主动,有礼有节;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把握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二、爱情和友谊l (一)友谊l (二)爱情l (三)爱情和友情的区别和联系(一)友谊l 友谊的原因:相互认知和理解;对对方的积极评价和信任尊重;行为上的互助和宽容。l 友谊的作用:调剂情感;增进智慧、增强自我认知第五章、人际冲突l 人际冲突是与人际吸引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地方法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