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有深度的课堂提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有深度的课堂提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有深度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普通而又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散发着古老而又崭新的魅力。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课堂上还充斥着一些亟待改进的现象。1、频繁问的现象课堂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表面热闹,华而不实。诸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能用加法做吗?”等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
2、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这种以问代讲的方式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可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2、无目的现象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或者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起不到课堂提问应具有的引领、沟通、促思的功能。3、错失时机的现象抓不住提问的时机,什么时候该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合适,没有思考。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重点处不设问,关键处不启发,疑难处不引导,导致学生思维滞塞,丧失探究的动力,不利于
3、知识的建构。4、求同排异现象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5、惩罚现象将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作为监视学生是否听讲的唯一手段,回答正确就大加赞扬,哪怕是思维性不高的问题;回答错误就一味批评,哪怕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只能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师生关系不和谐,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出现“一年级小手林立,六年级小手席地”的局面。6、不留白现象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
4、有作用。7、遗忘的现象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只能打击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以上种种出现的问题,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应该关注课堂提问,应该关注有深度的课堂提问。深度提问不是抛售疑难问题,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都是没有价值的;深度提问也不是以把学生问倒为目的,任何作秀虚假的事物同样是没有意义的。有深度的课堂提问来自我们的日常课堂,是对日常课堂提问的一种超越。一、关注教学方法,是进行深度提问的有效着力点。1、关注课堂提问,以问激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因此
5、,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创设境情,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开课我引用了2000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出的一句感慨:“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迫不及待的追问:为什么这样说?圆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圆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就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和我一起开始了对圆的探索征程。2、关注课堂提问,以问促思。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着不同的学生,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
6、,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学习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提问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促进数学模型的建构。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体会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问题1:动手操作: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问题2:认真思考: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问题3:小结归纳:梯形的面积公式怎样用字母表示?在这三个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纵深,从而很快完成了对数学公式的建构。3、
7、 关注课堂提问,以问释疑。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时,设计了一个问题障碍,让学生去跨越。老师首先用塞小正方体的方法比较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得出结论:哪个物体所含的小正方体多哪个的体积就大。接着抛出问题:(1) 猜一猜:是不是一个物
8、体它所含有的正方体多,它的体积就大?生答:对呀!师做实验:首先男女生分开观察:一个含有6个小正方体,另一个含有2个小正方体。然后放在一起比较:含有2个的物体大。(学生此时的思维陷入了困惑,他们急欲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 想一想:为什么含有的小正方体数量少,但是反而体积大呢?生答: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比较时要用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使用统一的体积单位。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统一体积单位是多么重要,水到渠成的进入下一个环节体积单位的认识中。4、 关注课堂提问,以问拓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
9、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该包括将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延伸。我在带学生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时,当周长相等时,哪种图形面积最大?哪种图形面积最小?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兴奋的得到结论时,马上就有学生发问:如果这三种图形面积相等,周长又会怎样排序呢?大家立刻进行了热烈的猜想,并
10、进行了验证。二、 关注教学心理,是进行深度提问的切实基础点。1、 优化课堂提问氛围,以情促问。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真切的关爱之情,随和的循循善诱都会让学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温暖。很难想象,如果学生与老师相处只有胆怯、害怕甚至是厌恶的心理,他又怎能专心致志的去思考问题,更何谈知识的领会和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位名师在下课铃敲响之际说:同学们,我们下课好吗?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下课,固然与这位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密不可分,但同时在短短一节课中,师生之间那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也起着
11、非常重要的作用。2、重视提问的等待时间,以时养问。为什么有的老师问题一提出,就急于让学生回答,仔细分析一下有这样的顾虑:怕“冷场”,同时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学生可能会心不在焉或调皮捣蛋。这其实是老师不信任学生的表现。我曾做过一个试验:当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后,给出较短的时间后,学生回答的只能是肤浅的知识片段,广度和深度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如果增加等待时间,情况就会不一样:学生的回答变长;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这需要教师付出耐心,同时也要充分的尊重和相信学生。另一方面,提问后释疑的时机要恰当。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
12、,老师不要马上定论对与错,应让学生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释疑不能拖得太久,那样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所以要掌握时机恰当运用。3、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问。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复习圆的面积时,对优等生提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对中等生提问: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而后进生则问: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深度提问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提问,也是一种有技巧的科学化提问,它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对课堂提问的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深度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光彩! 单位:襄樊东风中学小学部 姓名:陈芳 联系电话:3394181 13871704055 邮编:4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