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滁州四中高三地理教学复习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目的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
2、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课程安排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共三本教材,平均每周3课时,根据不同阶段调整。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自然灾害。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必修课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
3、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学内容必修一 自然地理部分一、宇宙中的地球 教 学 内 容 要 点 知 识 要 求(一)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地球的运动
4、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补充地球仪与经纬网知识,经纬网的三个意义。利用经纬网识记各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初步建立全球概念。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自转速度分布特点,以及应用意义。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以及地方时区时,标准时间,主要是北京时间与其他时间的换算关系,晨昏线的形成与意义。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这里重点完成远日点与近日点分布图识记,
5、二分二至图判读及变形,闰年的形成公转的俩个意义,其一是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其中五个规律,其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维度分布规律与季节变化规律,结合晨昏线判断随季节日出日落正午太阳位置与物影朝向与长短变化。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 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 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3 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6、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4 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二、大气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1 大气的热状况 2大气的运动(三)天气、气候与人类1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形成分布4补充大气环境保护知识,全球气候变化。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补充雾霾,沙尘天气形成。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
7、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是对流层。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温度水平方向高低的形成因素,识记判断等温线分布图,描述等温线分布图特征,说明热量多少关系(为气候形成,农业地域形成准备)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与垂直方向气压差异形成。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判读,气压分布与风向风速判读方法。(风向决定了冷热与干湿关系)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风带与气压带移动,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季风环流形成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不同天气系统影响前后天气变化及表述方法。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在我国表现。特别是灾害性表现,防灾减灾措施。理解太阳辐
8、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通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温定带以雨定型判断气候资料。根据经纬网分布图确定海陆位置还纬度位置确定气候类型与气候特点。了解地球温室效应、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气候变化表述。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2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三、地球水环境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陆地水(二)海洋1 海水温度2 海水运动(三)水循环与水资源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9、河流水文特征及水系特征判断表述方法 了解海水温度环境的关系。水平方向水温高低与区域环境关系(与全球水平温度分布图知识合并)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洋流分布规律,识记世界主要洋流名称。区别风海流与补偿流。洋流四个地理意义。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重点海陆水循环的环节,人类活动的干预与影响水资源分布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危机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 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3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4认识
10、河流分类与水文水系特征评价原则。5认识水循环过程对环境影响,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四、陆地环境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组成2.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1, 地球外部与内部圈层结构2, 地壳物质组成与自然界物质循环3, 地质作用表现,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地壳运动表现与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应用意义4, 内力作用与褶皱断层形成的褶皱山与断块山5, 外力作用的表现与流水地貌和风力作用地貌,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条件强弱关系。地貌与人类活动山地与交通关系,河流地貌与聚落关系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
1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整个环境的变化三个典型事例。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个分异表现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必修二 人文地理环境一、人口与环境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发展与环境 2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 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 (二)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1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中国人口迁移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
12、因及地区分布。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便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
13、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对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二、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二)工业1影 响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3.俩类工业区的形成区位与发展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代表和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
14、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2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3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4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三、人类的居住地 - 聚落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形成 区位因素与城市发展(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三)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和城市的区域作用。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了解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形成原因及分布位置了解城市地域结构三种主要类型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2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二)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网 2交通发展地理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