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婚姻制度看女性地位 篇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于女性的影响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于女性的影响 【摘要】 自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男性的优势使男尊女卑、夫权至上的精神逐渐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一切的伦理道德、法律约束,无不以夫权的绝对优势为前提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要求与约束是不平等的,而两性关系的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在各朝各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当中从古代这些婚姻法律制度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女性都处于不能自主、极其被动的地位,夫权已然被法律合法化 【关键词】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女性地位;夫权社会 一、中国古代夫权社会的特点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本生产结构的农耕社会,其特点表现在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导,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男性对于生产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地位因此,我国古代能够长期延续着以夫权为核心的这样超稳定的宗法制度在古代社会的夫妻关系之中,夫妻之间是一种尊卑关系、主从关系,丈夫有着控制与支配着妻子的权力生活中妻子须秉承夫意,“妻以夫为天”、“夫为妻纲”成为了夫妻关系中的基本原则。
丈夫可以纳妾、出妻,但作为妻子必须严格恪守妇道,对丈夫的绝对服从,即使丈夫去世,社会伦理道德也要求女性保持贞操;家庭财产只能由丈夫管理、处分,且对于家庭财产的继承权也都属于男性;妻子在婚后必须随夫姓,或在本姓上冠以夫姓,直至死亡,墓碑上刻着的也是夫姓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运演的是“父子型”文化模式,女性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到精神存在,都处在“被人看”、“被人用”的角色地位,她们仅仅作为人妻、人母、或“玩物”、“附属品”等角色进人父系制的家庭秩序,以绝对服从以尽其工具意义上的角色职能,以倍守封建的夫权文化和封建礼教的“规范”作为自己的职志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处在无权的被人摆布的地位自从儒教宗师孔子提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男尊女卑思想后,一代又一代儒家文人都在注释、扩充和强化这一思想,使得女子在强大的夫权文化覆盖下渐渐迷失了自我,女性被制度化、道德化地全面剥夺了人权,她们的卑屈地位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维系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立法 (一)五不娶 “五不娶”是指女方家庭不符合古代道德观的,其家之女则不能娶。
韩诗外传曰:“妇人有五不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 篇二: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危害 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危害 姓名:冯倩 学号:14309205 班级:园林092 摘要: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位妻子,妻下面有妾,妾下面是通房,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嫡出与庶出也有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这样的婚姻制度导致了古代女性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对她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关键字:古代婚姻制度女子危害一夫一妻多妾制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实行的封建制度给女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甚至可以说她们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危害 1、 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对女子的危害 一夫一妻多妾制概述 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是由于人类自身生产而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是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在古代,《礼记?昏义》上明确指出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
有着“兴家族,广后嗣”的幌子,从皇帝开始,贵族官僚妻妾成群都是明正言顺的,如汉代丞相张苍的“妻妾以百数”(《史记?张丞相列传》),甚至造成“内多怨女,外多旷夫”(《汉书?贡禹传》)的社会现象因此我国古 代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多(来自: 小龙文 档网:中国历代婚姻制度看女性地位)妾制,这种制度正式确立是在西周时期,一妻是指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然而男子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男子可以占有多个不同名分的女子并且会被礼法所认可,不受道德约束,妾的数目是按照社会地位而确定的如果女子不准丈夫纳妾,男子可以为此理由将她休掉 女人的争宠导致的悲剧 这种形式上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统治,它是强加在我国古代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女子,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不仅这样,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自古民间就有皇帝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的说法,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这直观地反映了女子身份的卑贱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典型的特征—男尊女卑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古代,女子是没有地位的,只能忍受不平等待遇的摧残 不仅这样,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相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於从属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的差别,一般来说妾是很不喜欢正妻的,作为正妻经常会遭到别人的白眼与记恨,因此不管是妻还是妾,她们的生存环境很艰苦。
《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和王夫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王夫人受尽恩宠,俯视众人,赵姨娘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了,别人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经常导致悲剧发生女人们为了生存,想尽办法争宠,打压别人,生存能力弱的就会在这种斗争中失去生存的权利,轻者独守闺房,孤苦一生;重者失去身家性命,而剩下的又继续斗争, 淘汰另一批,争宠成为那些可悲的女人唯一的生活目的本是大好年华的她们,本应享受美好阳光美好事物的她们,本应拥有似水心灵的她们,本该聪灵毓秀的她们,在争宠的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只剩下些勾心斗角,阴谋与阴暗的心灵赵姨娘若不是妾,只怕她也不会整天想着怎么算计贾宝玉甚至要置他于死地的吧,她也是向往美好平静的生活的呀但是这样的制度造就成的环境误了一个又一个女子,生生摧毁了这些水做的骨肉可见一夫多妾制给这些女人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妾的地位 我认为,妾的地位更进一步反应了古代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迫害 不可否认,妾是中国古代制度下的畸形产物,是男尊女卑的标志,在古代由于大部分妇女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是社会环境所迫),为了生存被迫为妾为通房丫头,有的是得到丈夫的喜爱被纳为妾,不管是何种方式,妾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
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是以生育为第一位,以经济为第二位,而男女感情置于末位,其最终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大多数时候妾只是丈夫的一个玩物,或者作为一个生育的工具,为夫家传宗接代妾的地位只比丫鬟高一点 我们要知道的是妻和妾实质上是一种主仆关系妾压妻就是以下犯上,这不仅仅是家庭矛盾的问题,而是奴才冒犯主子的问题宠妾压主的事情,如果严格的按照宗法制度和法律的规定,这个妾是可能被杖毙的妻有权利管妾的一切事情,对于妻与妾两者之间的具体相处也是有明确规定的,譬如妾必须每天向妻请安,妻坐下时,妾只能 站着,即使妻赐座,也只能坐半边屁股纳妾基本是丈夫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这是一种个人行为,因此家族也不会对此负责,也不会认同与妾的家族有什么联系,所以古代的连坐制度从来不包含妾族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夫家是不认妾家这门亲戚的妾和丈夫其他女人所生子女之间基本可以认为是没有任何关系,妾没有照顾抚养这些子女的义务,这些子女也没有赡养父亲小妾的责任两者就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陌路人至于妾和自己所生子女的关系,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这只是血缘上的母子关系,而不是宗法认可的母子关系,宗法上的母子关系是所有子女(无论妾生还是妻生)与丈夫嫡妻之间的关系。
任何子女不论是否妾所生都与妾没有宗法意义上的母子关系也就是说妾是不被允许自己的孩子认作母亲的这对任何一个母亲都是十分残酷的 上面谈到过的争宠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妾的地位太低导致的妻与妾的差别如此之大,哪个小妾不想被扶正,但是一般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由于妻与妾的地位不同,使得她们生的孩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是天壤之别,这便是嫡出与庶出的差别为了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级统治,封建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推行从上至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庶出”、虽和“嫡系”同父异母,但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这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不同无论是财产的分配还是官爵的继承都轮不到庶出,他们一出生就带上了低人一等的不公的命运烙印《红楼梦》中的贾环和迎春就是典型的例子庶出 的自卑跟随了她们一生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不仅给女性造成危害,也给她们的后代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2、 古代婚姻对女子的要求 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 在秦之后封建王朝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强调礼教之下的夫为妻纲,要求女子三从四德,通过政权、族权和夫权的压制,使女性成为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的庞大群体,以理顺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所以一夫一妻多妾制后代皆奉行不替 正如我们熟知的,在古代女子是要遵从三从四德的。
三从四德是古代为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稳定社会及家庭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修养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尤其是在终身婚姻大事上要听从“父母之命” 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 夫死从子,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从三从中可以看出来女子从一出生就是没有地位的,上面永远有人压着,一生都没有自由,当然,不管是谁,我们的行为必须有规章制度 篇三: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摘要: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婚姻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探究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古代男女间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脉络 关键词:婚姻制度;社会规范;中国古代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而庄严的意义。
《易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认为男女婚姻是承载天地阴阳之性密合而成《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所措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算为五伦,而伦常礼制、社会规范都是基于婚姻制度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古籍中也早有关于婚姻内涵的记载《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说文解字》解释为“:婚,妇家也”“、姻,婿家也”,都说明了婚姻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婚姻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探究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古代男女间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脉络 一、婚姻的几种发展模式 在漫漫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从早期的原始群婚模式一步步走向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一夫一妻制度,见证和审视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原始群婚原始群婚是人类早期祖先进行的一种两性偶合关系,古语曰:“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古代人们露宿野外,群居共生,男女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的规定和约束,也没有明确和固定的配偶,完全处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