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22173878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粤教版】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粤教版】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粤教版】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粤教版】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黄岩中学郭杰老师整理一、基本要求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长沮( ) 怃然( ) 食之( ) 击磬( ) 夫执舆 ( ) 硁硁 ( ) 荷蓧 ( )( )耦而耕( ) 弑( ) 耰( )2找出下列各

2、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趋而辟之使子路反见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植其杖而芸今之从政者殆而见其二子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孔子沐浴而朝杀鸡为黍而食之子路从而后见其二子焉止子路宿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来者犹可追子路从而后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遇丈人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具体类型,并翻译句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句式 翻译子路行以告 句式 翻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句式 翻译鸟兽不可与同群 句式 翻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句式 翻译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句式 翻译子路宿于石

3、门 句式 翻译而谁以易之 句式 翻译莫己知也 句式 翻译末之难矣 句式 翻译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过 以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以吾从大夫之后 无乃尔是过与 子路行,以告 鄙 见鄙哉,硁硁乎 子见夫子乎蜀之鄙有二僧 见其二子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使子路反见之 殆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沐浴而朝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子路拱而立 思而不学则殆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于 之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君子之仕也 子路宿于石门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之三子告 青,取之于蓝 使子路问津焉 往者不可谏 陈成子弑简公 成语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背诵自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

4、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子路曰:“不仕无义。,不可废也;君臣之义,?,而乱大伦。,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三、思考探究对陈 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18.5中)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阅读18.7章,回答下列问题“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阅读14.39章,回答下列问题“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孔子是如何看待“

5、荷蒉者”的观点的?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鲍鹏山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

6、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

7、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

8、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

9、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

10、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有起码的价值关怀吗?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最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些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这种人是难以让人生出敬意的。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