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易错易忘易混之不等式问题(完美版)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7.50KB
约4页
文档ID:522124136
易错易忘易混之不等式问题(完美版)_第1页
1/4

易错、易忘、易混之不等式问题湖北郧西第三中学 张堂海邮编:442628 邮箱:yxzhangtanghai@ :807745581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不等式的复习,也应重视四个方面:1.如何合理地使用不等式的性质;2.如何准确把握均值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3.解不等式时的变形是否等价,有无遗漏;4.恒、能、恰成立问题你能否区分清楚?【易错点1】 不等式的性质应用错误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原点,且,,求的取值范围.【易错点分析】 若单独求出、的范围,即把、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量,再求的取值范围,则会使其范围扩大!解析:由的图象过原点,可得,故.设(、为待定系数),则,即,∴ 解得∴. ∵,,∴,即.【知识点归类点拔】 由于同向不等式的可加性是单向性,即,但反之不成立,因而在多次运用同向不等式相加这一性质时,往往会导致所求式的取值范围的扩大. 因此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要把,,即把、整体地看待、处理,体现了数学中的整体思想.【练习1】 已知,,求的取值范围.答案:[714] (提示:)【易错点2】 误认为均值不等式是“万能”的例2.(1)求函数的值域;(2)求函数的值域;(3)求函数的值域.【易错点分析】 不能紧抓均值不等式问题中的“正、定、等”三大要素,另外,也会出现机械地理解为只要有“定”,就可以利用均值不等式. 其实,均值不等式不是“万能”的!解析:(1).①当时,,∴,即,当且仅当,即时取等;②当时,,∴,即,当且仅当,即时取等.故的值域为∪.(2)令,则,∴.设,则.∵,∴,,∴,即,∴函数在上是增函数,∴,∴,故函数的值域为.(3)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易知函数在上是增函数,∴,∴,故函数的值域为.【知识点归类点拔】 利用均值不等式处理问题时,必须紧抓住三大要素,即“一正、二定、三相等”,三者缺一不可!当不能取等(如(2))时,应利用“对号函数”是正常数)(因其图象类似“√”而命名)的单调性:“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来处理相关问题. 一般地,能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或范围)的,也可用“对号函数”来求,但反之不一定!【练习2】(1)求函数的值域;(2)求函数,且的值域.答案:(1) (提示:令,则,利用“对号函数”的性质可得)(2)当时,函数的值域为;当时,函数的值域为 (提示:令,则,利用“对号函数”的性质可得,再分和两种情况讨论)【易忘点】 遗漏对特殊元素、特殊情形的检验例3.解不等式:(1);(2). 【易忘点分析】 在使用数轴穿根法解不等式时,容易遗漏对某些特根能否取到的验证;对于解不等式中的分类讨论,也容易出现因忽视特例,从而导致分类出现遗漏.解析:(1)原不等式,利用数轴穿根法(如图),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原不等式① 或,②由①,得即或;由②,得或.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知识点归类点拔】 在使用数轴穿根法解不等式时,首先把各项的最高项的系数化正,并关注根所在的位置:是在分子或是在分母,然后在数轴上标出相应的实心或空心,并遵循“奇(重根)穿偶(重根)不穿”的原则(如(1)中的根-1,是二重根,故不穿过);分类讨论时应只针对某一个点,即分类讨论要有分类标准,并且做到“不重、不漏”,同时不要忘记对特殊情形的验证!【练习3】 已知,若的解集为,试求不等式的解集.答案:∪∪ (提示:)【易混点】 “能成立”、“恒成立”与“恰成立”问题相混例4.已知两个函数,,其中为实数.(1)对任意,都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对任意,都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3)存在,都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4)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求实数.【易混点分析】 “能成立”、“恒成立”与“恰成立”问题,是不等式问题中的一大考点,也是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因分不清三者之间的区别而张冠李戴!解析:设.(1)对任意,都有成立,等价于时,恒成立,故.令,得或;令,得,又,故在和上是增函数,在是减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由于,,∴,∴,得.(2)对任意,都有成立,等价于时,.令,得或,∴在上是增函数,在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易知. 又,,故,由,得.(3)存在,都有成立,即在内能成立,故. 由(1)知,于是,得.(4)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即不等式的解集为,∴,得.【知识点归类点拔】 ①不等式在区间D上恒成立在区间D上;不等式在区间D上恒成立在区间D上;②在区间D上存在实数x使不等式成立(即能成立或称有解)在区间D上;在区间D上存在实数x使不等式成立(即能成立或称有解)在区间D上;③不等式在区间D上恰成立不等式的解集为D;不等式在区间D上恰成立不等式的解集为D.【练习4】已知函数.(1)若在上有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若在上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答案:(1);(2)(提示: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正数,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