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发展成制造业强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发展成制造业强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发展成制造业强国 人力资源角度分析一中国制造业大国的现状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品出口总量的扩大,中国已经逐步确立了世界制成品贸易大国的角色。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04年这一比重增至8 3,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国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位跃居为2004年的第3位。1990年2001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41,高出同期
2、世界平均水平1054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率达到3700,高出当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率16个百分点。可以说,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逐步确立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依据:1. 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0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30700.0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89403.6亿元的34.3%。2. 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的五分之四。200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占工业的77.58%。3. 上交税金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2000年制造业上交税金4525.81亿元,占国家税收
3、总额12581.51亿元的35.97%,占同期国家财政收入13395.23亿元的33.79%。4. 是实现就业的重要市场。2000年我国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8043万人,约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8924万人的90.13%,约占全国全部从业人员71150万人的11.3%。5. 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2000年我国制造业出口约为2237.5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2492.10亿美元的89.78%。6. 快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19521980年为14.4%,19801998年为12.65%;与之相应的是,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19521980年为6.2
4、%,19801998年为9.94%。制造业是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表1 2000年全国制造业在全国主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指标名称单位指 标 值制造业比重(%)全国经济工业制造业占全国占工业从业人员万人711508924804311.390.13工业增加值(或GDP)亿元89403.6(全国GDP)39570.330700.0334.377.58税金亿元12581.51(全国税收总计)4525.8135.97国家财政收入亿元13395.23(全国财政收入)4525.8133.79出口总额亿美元2492.102237.5289.78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2001年
5、中国统计年鉴整理。统计范围:全社会数。表2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国家的对比中国1999美国1994日本1993德国1994英国1992法国1994韩国1994印度1992劳动生产率(美元/人年)425897300104730765504533059520557203350工业增加值率(%)26.3249.3138.0148.4443.5738.4942.9822.68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2000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为1998年美国的26.13%,1998年日本的41.81%;我国虽有不少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问题是:1、
6、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表2)。总体上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2、 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其中机械、电子、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1.86%、51.45%、54.90%、64.03%、46.09%、35.55%。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职工待岗,企业经济效益低,资产负债率高达75%以上,有些甚至资不抵债。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品每年还在大量进口,有
7、些已形成了依赖性进口。3、 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引进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赝品驱逐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回报而受挫。4、 结构不尽合理。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52%、34.29%和33.63%,其中机械电子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1
8、997年美国为44.1%、日本为46.6%、德国为46.6%、法国为39.8%、英国为38.8%)。总的看,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偏轻,装备制造业薄弱。5、 体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我国现有的制造业重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但政府对企业直接管理的职能并未减弱,同时,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却并未到位,形成政府各部门多头管企业,各种行政审批仍然牢牢卡住企业的脖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企业本身的问题主要是管理落后,使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不能协调发展。我国制造企业的总体水平大致上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水平,部分达到2
9、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少数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目前,中国还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从英国、美国,日本这些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过程看,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必须具备三个明显的基本特征:一是工业总产值在全球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二是能够掌握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促进技术进步。并且由于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能够领导全球市场潮流。从这三个特征来看,中国目前还不完全具备世界制造业中心所具备的要求。二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造成中国目前制造业大国现状的原因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生产技术含量较低,自动化程度低。其人力资源表现出员工素质参
10、差不齐,平均年龄轻,技工严重缺乏等。随着中国加入WTO,制造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整合人力资源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部分核心管理和技术研发职位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占企业员工主体的生产线员工和普通技术人员受教育不多。而他们是产品的直接创造者,是利润的直接来源。企业员工平均年龄轻。主要原因是占主体的生产线员工年龄都是18到25岁。而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年龄层次宽,技工则呈现年龄较大的特点。据某调查显示,80以上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年龄在48岁以上。35岁以下的工人中几乎没有技师和高级技师,出现了高级技工的断层。导致中国高级技工短缺的原因是多
11、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企业外部的,也有企业内部中。其中,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技术工人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1)缺乏相应的物质激励技术工人是指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一定技能的人,根据人力资本的定义,技术工人或者说技能人才是人力资本的一种主要类型技能型人力资本。一般来说,技能型人力资本是一种资产专用性较强的资本,其形成除了要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要经过在职培训和长时间的边干边学进行经验积累。作为“经济人”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技术工人及其家庭,其是否愿意进行投资则主要取决相对投资收益率。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如管理人员,其工资起
12、薪点较低,虽与工龄和技术等级挂钩,却因其技术等级提升缓慢而长时间见不到变化,高技能人才和一般技术工人相比收入差距较小,无法体现以技能为基础的内部薪酬公平性,起不到激励工人钻研技术的作用,不利于工人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特别是对有些行业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由于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使得它们在企业中就具有了“抵押品”的性质,这给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要对具有资产专用性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投资,就必须对于其投资进行风险性补偿。但是企业现有的薪酬福利制度没有对技术工人的职业选择风险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风险给予一定贴现与补偿,导致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较低,挫伤了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13、的积极性,影响了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导致技术工人短缺。(2)缺乏相应的地位激励在企业内部,我国技术工人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现有的晋升制度大多建立在企业的职务等级体系基础上,是一种官本位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缺乏对技术工人职业生涯的激励强化,也不利于提高职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一般地,一个技校毕业生花10余年的时间却只有10的机率成为高级技师。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要晋升为工程师只需要5年,除去学历教育的年限差异,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在职业生涯年限上至少相差11年,二者在成才上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差距可想而知。因此,一些优秀工人不愿在技术工人的岗位成才,一心希望通过参加学历教育跻身于管理干部
14、行列。在企业外部,对技能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没有将技术工人当作人才,技术再好的技术工人也是工人,属于蓝领一族,其社会地位较低,这也是目前人们让孩子纷纷挤高考这条“独木桥”,不愿意考技校、当技术工人的重要原因。(3)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激励培训是对员工最好的福利,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但是由于人才流动性日益加强,很多企业担心职工经过培训学习以后跳槽,造成企业的损失而形成正的外部性,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收益不对称,因此企业缺乏对职工进行培训的动力。可以说,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激励不足。据统计,2003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比例。
15、与此同时,有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多年来过分强调学历教育和对专业性职业教育投入资金的不足,也是导致中国技术工人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三、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建议尽管中国距离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中国已经具备了一些优势,例如: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广阔的市场前景、快速的零部件筹措速度、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在这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中国需要依赖以下路径,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路径之一: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结合,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具有更为明显的比较优势,这包括:(1)、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强大的政府支持。中国政府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法律、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解决了外来投资者的后顾之忧。(2)、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由于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劳动力素质近年来有了大幅提高。(3)、具备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配套设施。近几年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而且整个工业体系也日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