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州异地培训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苏州异地培训心得体会.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苏州精神 推动跨越发展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日前,我们在省委组织部干部六处领导和省委党校老师的带领下,赴苏州开展为期5天的异地学习培训。培训期间,聆听了“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经济全球化与苏州外向型经济”等5次专题授课,实地参观考察了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文明村蒋巷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感受到苏州人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通过学习考察,给我很大的触动、很大的震撼,受益匪浅。苏州这个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的地级市,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5个县级市和7个区,户籍人口633万人,外来人口近600万人
2、。2009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全国第5位,财政收入2018亿元、全国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全国第1位,进出口总额2014亿美元、全国第3位,工业总产值23700亿元、全国第2位(仅次于上海)。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十名,全部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其地域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因素,也有苏州人吃苦耐劳、头脑灵活、善于学习、外界联系广泛、不盲从不排斥、崇尚实干巧干的文化内核,但更重要的是苏州市的历届党政领导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在发展中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
3、特的发展思路。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认真思考苏州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思考和借鉴。第一个方面就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苏州的发展经验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抛除私心杂念,抛除“唯条件论”和狭隘的自我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框框,善于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考察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机遇在犹豫中消失,差距在等待中拉大”、“抓住机遇比政策优惠更重要”、“拿到批件是硬道理”。80年代初期,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探讨乡镇企业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并为
4、资金、技术等问题困扰时,苏州人却不等不靠,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没资源到全国各地去配置,没资金到各金融部门去融资,没技术和人才到上海请“星期日工程师”,创造出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到80年代末期,苏州市乡镇企业产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就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二十分之一。九十年代初,正当全国许多地区沉浸在姓资姓社的探讨和困惑之中时,苏州人却不犹豫、不彷徨,抓住国家实施浦东开发的战略机遇,确立了外向带动战略,建港口、修铁路、建立开发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上下一拥而上,经济过热,开发区限批时,精明的苏州人已远远走在了前面,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手续齐全,建设已初具规
5、模,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本世纪初,当全国许多地区处于拼资源、拼环境、拼资金,大上“三高一低”项目之时,敏锐的苏州人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一方面鼓励市民创业,构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7大平台,以解决发展外向型经济出现的“市强民不富”的现象。另一方面,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发展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他们再一次抢先抓住了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以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新苏州”正在茁壮成长。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特别与苏州相比,我们还是
6、落后了很多,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抢抓机遇意识还不强。当前,国务院提出的支持海西建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是我们又一个良好战略机遇期,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学习苏州精神,抢抓机遇,突破定势,充分灵活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对政策没有明确的事情,要大胆想、大胆试、大胆探索,把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效应。第二个方面就是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大胆创新、敢于争先又是苏州的成功经验之一。苏州人处处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他们学习中央文件既研究国家政策让干什么,怎样才能用好用足;更主要的是研究国家政策哪些方面没有禁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们把中央比作
7、设计师和高压线,把地方比作工程师和变压器,研究怎么施工,怎么变压,才能不碰高压线;把中央比作太阳,把地方比作地球,在做好地球(地方)围绕太阳(中央)公转的同时,研究在不违背公转的情况下,怎么进行自转。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原动力,使他们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夺得先机,实现了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苏州的成功范例之一就是“昆山之路”,在昆山科技文化博览中心的图片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创办全国第一个自费建设的开发区;兴办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出让全省第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建立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这一个又一个“第一个”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精神。正是依靠这种创新
8、精神,昆山才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昆山之路。再比如,蒋巷村原先是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环境资源优势,人口仅800人的偏僻小山村,就是凭借着“天不能变,地一定要换”的创新意识,大胆试,大胆干,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家,工业富家,旅游旺家”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国文明村。但是当前,我们很多干部就是缺乏这种争先发展、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敢“争第一”、不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决策、干工作要先看看政策文件有没有规定,周边地区有没有在做,这样导致我们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第三个方面就是优化环境,善于借力。苏州人注重学习借鉴,全方位、宽领域、多行业地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借力发展,又是苏州
9、又好又快发展的另一妙招。在苏州人的心目中,营造一个社会诚信、服务周到、环境优美、文明多彩的对外开放环境,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所倡导的“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已成为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环境品牌形象。在招商中,苏州人总结了“三要”的秘诀:“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羹,不怕脸难看;嘴皮子要薄,能说会道;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正是依靠优良的服务环境和善于借力发展,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全市现有外资企业达2.2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8家400个项目落户苏州,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台资企业落户昆山。此外,苏州在引进科技、人才、金融、物流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筑巢引凤的新型模式,让
10、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苏州市政府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在中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公务员近1800人次到新加坡学习,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苏州的快速、持续、和谐、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们福建,福建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在对台方面应该讲比苏州更有优势,但是这几年我们在引进台资方面远远不如苏州、东莞等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主要还是在于我们的发展环境跟别人比有很大差距,亲商、安商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外商到福建投资兴业还有所顾虑,这应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州改革开放30年最可宝贵的财富不是醒目
11、的一堆数字,不是林立的高楼,也不是一个个响亮的称号,而是凝聚了“三大法宝”为核心内容的苏州精神。苏州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客观的物质发展上,而且主要体现在精神风貌上,更关键的是转化成发展的成果,从苏州之路到苏州精神,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我们学习苏州,不是要学习苏州之路、苏州模式,而是要学习苏州精神的精髓和内涵;我们学习苏州,不是东施效颦、照搬照抄,而是寻找差距,借鉴提升,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把它转化为实际行动,锲而不舍,奋发有为,逐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海西之路,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下面是余秋雨经典励志语录,欢迎阅读。 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 关于年龄1.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
12、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带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2.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3.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4.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
13、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正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5.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6.中年人的当家体验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7.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
14、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8.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9.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这比青年人
15、和老年人的失态有更大的危害。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他永远活在中年之外的两端,偏偏不肯在自己的年龄里落脚。10、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11、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12、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
16、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13、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14、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15、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平时不容易见到,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