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专项训练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21970492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专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专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专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专项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专项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专项训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反应的顺序问题专项训练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B向盛有一定量的氯化钙与盐酸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D相同温度下,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其中一份加入少量MnO22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 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 m cg),此时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2、CuCl2 2NaOH Cu(OH)2 2NaCl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溶液pH 7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A B C D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50g装入烧杯中,每次滴加50g稀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及图象如下:次数12345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5050505050烧杯中物质的质量/g100150197.8245.6295.6请根据有关信息计算:(1)a的数值为_。 (2)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3)求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4.向盛有Fe2O3粉末的烧杯中加入过量

3、的稀H2SO4,充分搅拌,粉末完全溶解;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与加入NaOH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B段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加入NaOH溶液40 g时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_(写化学式)(3)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5.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

4、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 a的取值范围:a 8 6.将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m g 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 FeCl3 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铁和铜都能与 FeCl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 Cu2FeCl32FeCl2CuCl2AFeCl3 与Cu 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mn) gCN 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 Fe2+、Cu2+和 ClD当加入V1 mL FeCl3 溶液时,Cu 恰好完全反应7.几位同

5、学探究中和反应。他们向烧杯中的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1)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通过观察现象证明了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2)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在不使用指示剂的情况下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什么物质?8.含有铝粉l.8g、锌粉6.5g、铁粉11.2g、铜粉3.8g的混合物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有6.6g金属剩余,则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g9.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该溶液中依次发生的反应如下:Na2CO3+HClNaHCO3+Na

6、Cl;NaHCO3+HClNaCl+H2O+CO2;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所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所加盐酸的质量图象关系正确的是A B CD10.将一定质量的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粉末放入足量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气体0.4g,并得到残留固体6.4g。则原混合物粉末的质量是 【 】 A8.0g B11.2g C16.0g D24.8g11.已知:2Fe(NO3)3Cu2Fe(NO3)2Cu(NO3)2.向硝酸铁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滤出的固体中不含铁,滤液中含有

7、硝酸铁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不含硝酸铁,可能含有硝酸铜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铜 D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铁和硝酸铜12.将铜、锌粉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1)滤液中溶质有两种可能,猜想一是滤液中含有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请写出第二种猜想中溶质的成分并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现象.13.某化学小组向Mg(NO3)2、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和固体。(1)若向所得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请分析溶液中溶质的成分。(2)反应后所得固体的质量

8、(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锌粉质量。14.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过滤后所得固体(已洗涤、干燥)的质量等于加入锌粉的质量。(1)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只写1个).(2)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填化学式) (3)过滤所得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15.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探究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设计了以下流程图并完成了回收铜和硫酸锌的实验.(1)X的成分为_; (2)加入B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16.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所得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

9、是 【 】A滤液中最多含有两种溶质B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Fe(NO3)2C滤渣里一定含有Fe和Ag,可能含有ZnD若反应后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Ag,一定没有Zn17.探究实验:分别用不同量的锌加入到一定量的Mg(NO3)2、Cu(NO3)2、AgNO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以下是不同情况下对固体或和滤液成分的探究.若向所得固体上滴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含有的金属为_.猜想:滤液中溶质为Mg(NO3)2、Zn(NO3)2、AgNO3,请分析该猜想不合理的原因.18.化工厂的废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亚铁和硝酸锌某同学取适量的上述废液样品,将一定质量的镁粉

10、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请填空:(1)若得到的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填写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2)若得到的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至少含有种金属(3)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加入镁粉的质量19.为探究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了以下实验.X为_;乙与硝酸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0.向一定量的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过量的镁粉,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中FeCl2的质量变质情况。(1)A点时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写化学式)(2)写出B点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AB 2.A 3. 4.(

11、1)2NaOHH2SO4Na2SO42H2O; (2)Na2SO4、Fe2(SO4)3; (3)15% 5.A 6.BC 7.(1)先产生大量气泡,后产生白色沉淀; (2)碳酸钙. 8.0.7 9.C 10.D 11.B 12.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取一支试管将反应后的溶液取少量,加入少量的稀盐酸,会产生白色沉淀. 13.(1)Mg(NO3)2、Zn(NO3)2,可能含有Fe(NO3)2 (2)变小 14.(1)Zn2AgNO3 Zn(NO3)22Ag 或ZnCu(NO3)2 Zn(NO3)2Cu (2)Zn(NO3)2、Al(NO3)3 (3)银和铜(或Ag和 Cu) 15.(1) Zn、Cu (2) Zn H2SO4 ZnSO4 H2 16.D 17. Zn、Cu、Ag 滤液中有AgNO3时,一定也有Cu(NO3)2,因为Zn先与AgNO3反应后与Cu(NO3)2反应. 18.(1)Zn(NO3)2、Mg(NO3)2、Fe(NO3)2;AgNO3; (2)Ag、Fe; (3)大于 19.锌(或Zn) ZnSO4 Ba(NO3)2 BaSO4 Zn (NO3)220.(1)CuCl2、FeCl2、MgCl2; (2)MgFeCl2 FeMgCl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