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21847379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 1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现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4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2、5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1年龄特征: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2儿童年龄特征:儿童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5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

3、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8最近发展区: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

4、变化,因人而异。9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10五指分工: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有利于它的发展。l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 2定向性注意:由婴儿与生俱来的定向性反射发展而来,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

5、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 6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它的发展依赖于生理的成熟,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趣、情绪有关。 。 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者本人的知识经验。 8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

6、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态都有关系。 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即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 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

7、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3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5。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6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 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在学

8、前儿童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8。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9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1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2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和幼小儿童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突触的功能成熟水平有关。 3记忆广度:指单位时间内能够识记的材料的数量,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

9、一般为72个信息单位,其增长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 4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5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守出现的形象。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还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6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儿童的延迟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7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枣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应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8意义记忆:指根据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

10、逻辑关系的理解,运用一定的记忆策略进行的记忆,因此又称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9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即把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的中间环节。10艾冥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不遗忘规律的图像表示方法,基本内容是: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11干扰说:是揭示遗忘原因的一种理论学说,内容是: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干扰因素很多,主要是学习

11、材料、疲劳和紧张情绪等的干扰。1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无意想象: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梦和幻觉都是特例。3有意想象:是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4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 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其新

12、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 5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3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4展开式”:指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行的,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1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 同使用

13、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2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 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发展,首 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3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4语音意识:对语音的意识,指对语音的自觉态度,儿童语音意识的发生,使儿童把语言活动作为自觉的活动,能够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发音活动,对于幼儿学习正确发音、普通话以至于外语,都有重要作用。 1布里奇斯的“情绪

14、分化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提出的情绪分化论:她通过对一百多个婴儿的观察,提出的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的模式。她认为,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泣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 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比如,眼睛睁大、肌肉紧张,是恐惧的表现。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2情绪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的分化主要发生在2岁之前,但在幼儿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等。其二,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15、,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例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经常照顾他的其他成人,然后对家中其他成员有了亲爱的情感。进了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3情绪深刻化: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婴儿和较小的幼儿感到亲切之情,较大的幼儿则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年长儿童则已包括 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4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5理智感: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6美感: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一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1从整体到局部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叫从整体到局部规律。2首尾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