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218404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正统道藏本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河上公不知何许人。史记提到河上丈人。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着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葛玄河上公注老子序也说莫知其姓名,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数句,遣使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即驾从诣之,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但葛玄此说后世学者颇不以为然。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说。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河上注中揉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

2、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二十七章)。为此有人认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在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流传最广。近人朱谦之认为:王本属文人系统,一般为学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河上本与王本比较,以河上本为优。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据李道纯称: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长。朱谦之又说注本有北方传本与南方传本的不同。北方本以敦煌发现的六朝唐写本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则以日本奈良圣语藏镰仓旧抄卷子残本及东北大学教授武内义雄所藏室町时代抄本为代表。北方本优于南方本。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

3、社会尚黄老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认为:得道之人,损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

4、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之术联系起来。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十章);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

5、,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反映了东汉黄老思想的特征。关于“道”,河上注认为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它无形无音无匹无双,存在于天地之前,混沌而生成万物。道始生者为一,一生二即一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共生万物。道散而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这就是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论。它把道分为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长生之道,说道神通广大,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没有危殆,并将道人格化,赋予其意志力和思维能力。总之,河上注是东汉

6、方术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当时哲学、医学和养生学的成果,着重从养生角度解老,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思想多为后世道教继承发扬,唐时传授经戒仪注诀规定它为道教传授的主要经书之一。河上本通行于道教中,为道士广泛使用,不少道士解老都以它为底本。至今一些学者认为,河上注本有的地方胜过了王弼注本,保存不少精义,可与王注并行,取长补短。它对老子思想,汉代黄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版本学上也有其重要价值。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全文老子道德经序太极左仙公葛玄造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

7、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渊乎其不可量,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运以吐精。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阐教八方,诸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故众圣所共尊,道尊德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时,复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矣。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

8、喜曰,大道将隠乎,愿为我著书,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遥唱,诸天欢乐,则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无为之文,夸之不辱,饰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故知常曰明,大道何为哉,弘之由人,斯文尊妙,可不极精乎。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宝之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

9、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裴楷说河上公诵老子,乃遣诏使,赍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拊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之,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悯,有以教之,则幽夕睹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此

10、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上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刘按,关于此序,日人多有研究)老子道经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爱,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11、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趋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1污辱,道藏本作浊辱,顾本作浊厚。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

12、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养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斯恶已。有危亡也。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斯不善已。人所争也。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长短相形,见短而为长也。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前后相随。上行下必随之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万物作焉而不辞,各自动也,不辞谢而逆止。生而不有,元气生万物而不有。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功成而弗居。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不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是以不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矣。上六句有高下

13、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安民第三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使民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不贵难得之货,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使民不为盗;上化清静,下无贪人。不见可欲,放郑声,远美人。使心不乱。不邪淫,不惑乱也。是以圣人治,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虚其心,除嗜欲,去烦乱也。实其腹,怀道抱一,守五神也。弱其志,和柔谦让,不处权也。强其骨,爱精重施,髓满骨坚。常使民无知无欲,反朴守淳。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思虑深,不轻言。为无为,不造作,动因循。则无不治。德化厚,百姓安。无源第四道冲而用之,冲,中也

14、。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或不盈,或,常也。道常谦虚,不盈满。渊乎似万物之宗,道渊深不可知也,似为万物之宗祖。挫其锐,锐,进也。人欲锐精进取功名,当挫止之,法道不自也。解其纷,纷,结根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和其光,言虽有独见之明,当知暗昧,不当以耀乱人也。同其尘,常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湛兮似若存,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吾不知谁之子,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象帝之先。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虚用第五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不仁,圣人爱养万民

15、,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礼意。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主之也。其犹橐龠乎。橐龠中空虚,又能有声气。1橐龠,风箱,外椟名橐,内管名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多言数穷,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守中。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成象第六谷神不死,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厚,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口,与天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方针/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