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三点一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的“三点一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的“三点一线”吉水三中 陈九文 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师展开教学的蓝图与计划。它艺术地体现了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想。它应当浓缩“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等诸多教学关注点。教学设计应把文本知识与教学过程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一种探究。“教师要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必须要把教学设计得有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以期抛砖引玉。下面粗浅地谈一下自己在平时教学设计时所关注的“三点一线”一寻找教学的契入点俗话说“领契而顿,百毛皆顺”。一堂课能否上得生动能否有创新,其契入点是至关重要的。寻找教学契入点一个关键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有人说“学生的
2、问题在教材中,而教师的问题却在于学生对待教材的心理活动内容”这足见教材之重要性,没有吃透教材一切都变得虚无,这种吃透是“含知咀华”是“口诵心惟”是“知人论世”是“参证求解”是“比较甄别”是“字斟句酌”以至如刘勰所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野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要吃透教材教师必须至少以三重身份读文本:其一:以普遍读者身份去读。当一位读者去掉自己所有的社会角色,以一种真实的阅读原初去与作者对话去与文本交流,也许更能达到与文本、写作思维碰撞,思想抵砺,情感浸润,精神融通的境界。我们教师以一个自由的真实的读者去嚼读几遍,先是“解文”然则“知人”继而“论世”
3、直至“察己”抑或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与作者与文本相遇、相融,心灵才会有感动。笔者读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时一开始就思索如何教这篇文章,但读了几遍都读不出一个所以然,最后我不得不放弃这种思维心态,我沉下心来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试想一个在12岁就遭此大难的人,一路走来没有种种的精神榜样是无法走下去的。人生没有后悔,但是有很多但是,正如刘侠她自己也曾绝望过,但是她没有绝望下去,人生之路就因但是而转了一个弯,改变了人生航线,又有谁能说微小的飞蛾,孱弱的香瓜 苗不是她转变的一个动力呢?于是我开始觉得能够逐步理解刘侠的对生命的呼喊。再深入想一下刘侠没有被病痛击倒仅仅是外在的因素吗?其实还包涵了她对生命充满着希望
4、,有希望的人生活是不会沉沦的,有希望的人,生活的火炬是越烧越旺的,甚至不仅照亮自己,更照亮别人。刘侠就是对生命充满希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再联想优秀散文家史铁生,他,双腿瘫痪,在轮椅上呆了二十多年,他也曾经绝望过,但他却说:“我敬重我的病,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多好的“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刘侠就是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才会对生命发出强烈的“呼喊”!而我们又有
5、多少人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呢?从文中我读出了自己的无知与脆弱,在生命的行程中我竟然没有呼喊过生命,竟然一直漠视生命,所以自己一直活得没有精神.突然我听到一个生命在呼喊,回过神来,我感到这个呼喊之声就来自自己的心灵深处此时我才深深地被刘侠被文本折服。其二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去读有些课文教师读得潸然泪下,浮想联翩,豁然开朗,读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学生可能读了几遍还是一头雾水,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文本的深入理解,情感生发最终只能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的作用只能去引导学生去读要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就应该知道学生读了课文能读懂哪些,能读到哪个层次,还有哪些阅读障碍,还要哪些阅读技巧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
6、进行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去阅读课文。把自己想象成初一、初二、初三学生,想象他们的知识基础,想象他们阅读习惯,想象他们的阅读策略,想象他们的理解能力,想象他们的思维方式,甚至他们的生活阅历,我们越是为学生作想,就越能把握学生的阅读状态。否则你言者再怎么淳淳,他们听者依然昏昏。要能够做到以学生身份来读,首先我们得有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然后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必须抽出时间和精力来观察学生的心智反应和活动,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应让学生和我们一起来参与备课,这样长期积累,方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否则我们的教学是缺乏基础的。笔者在教生命 生命时,我有两套教学设计:一是以“生命”为线索,其思路是“感受生
7、命感动生命超越生命”;二是以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作为教学的契入点,两个班我分别用之。最后发现第二套更贴近学生实际,因为学生对文中这三个故事放在一起的作用与意义无法理解,当然就无法理解作者对生命的强烈呼喊。其三:以教师身份来读前两次读的目的一是教师以自己深厚的学识来准确把握文本的底蕴;二是找准学生的需求点及障碍点。那接下来教师就要以教师的角色来处理教材,这一次阅读的目的其实是一个在前两次阅读基础上的系统化规划教学的过程,这次阅读我们教师要对文本的文体特色、内容特色、文本的单元在全册乃至全套中的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作出教学内容的提炼、整合、定位,形成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这次阅读最终完成教学契入点的确定
8、。这个契入点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推进教学,能够很简洁地把握文本的特点,能很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火花,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化繁为简、以一驭万的效果。如宁鸿彬老师讲故乡时,以“变”为契入点,把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小说中的情节,都凝聚起来了。宁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围绕一个“骗”字来谋划教学布局,把隐藏在“骗”字背后的人性中最本质的弱点自私性都抖出来了。有时教学的契入点也许就在教师的第一层次阅读就出现了,也许在第二层次阅读出现也许是在第三层次阅读才姗姗而来,甚至这契入点是几经寻觅,却无觅处,可能来自于在这几层次阅读之外的一个偶然灵感。同时寻找教学契入点方法也很多,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绝招,但我自认为选
9、择教学契入点,我们要紧紧围绕“立足点高”“落脚点低”这一原则来进行。二架构教学的结构点这里所说的教学结构点,即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之一的“过程与方法”。无论是教师的教也罢,学生的学也罢都要强调“过程与方法”,这也是我们平时狭义上所说的教学方法。这教学方法的确定一方面要依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要体现课文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实际中自己草创一些方法,并钻研了一些名师的案例,略陈如下。1板块并列法。在实际教学中,可能有些课文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和能力板块构成,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用板块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实际的教学处理。袁卫星老师上一碗阳
10、春面就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进行了板块式处理。2层层递进式。顾名思义即每一教学环节都有明显的层进而且紧扣相联。范文峻老师的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按“设境激趣自由朗读全文,感知三个故事内容,感知散文的特点合作探究延伸交流”流程来设计。这个设计由表入里,由进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设计思路,环节之间有明显的层递性。3点面结合式。由点及面,或由面聚点。郑桂华老师在沁园春雪教学中就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设计。沁园春雪其教学设计的“课前准备”有如此三项任务:“(1)熟读沁园春雪温习以前学过的毛泽东的诗词。(2)查找、熟读并摘抄毛泽东其他的诗词三至五首,初步感受诗人的豪情,可从中外其他诗作中查找沁园春雪主要意境相似的诗词三
11、至五首做摘抄,诵读,体会异同。”郑老师的主要目的一则是聚集沁园春雪另一目的是由篇达类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网络系统。当然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欲擒故纵式”“倒装式”等,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都可以“拿来”,当然在现实教学中不可能一种方法唱独角戏,可能一堂课中几种方式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把教学推到一个个极限。再则我们所谓的方法都有较强的预设性,当课堂出现新的生成因素时我们应随机而变不能固守先设计好的设计,否则就会胶柱鼓瑟了。三确定学生的能力点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主要阵地。我们教师要以课标为基准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每篇、每单元、
12、每册、每套教材的能力训练点,最后形成一个能力网络。所以每堂课的设计都要想到能否对学生的能力有帮助。实际上,我们教师在安排听说读写方面是很随意的,无法超越知识本位的窠臼,无法摆脱应试的枷锁。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目的不是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而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再现,对知识的应用程度,上课再热烈,学生再踊跃也只能表现学生的书本智慧卓尔不群。所以即使是在课堂中“写”点东西,朗读点课文,都是应景唱戏,没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众所周知,听有一般听,听要点,辩听,听弦外之音等;读有出声读和默读,出声读又有全班齐读,自由品读,片段朗读,分角色读;默读则有一般浏览,精读,略读,跳读等不一而定;说有
13、复述,讨论、辩论、演讲等;写也精彩纷呈,仿写、续写、改变角度写、话题、想象甚至编剧本即便是每一种小目也有自己的特点。初中阶段需要怎样的听说读写,每篇课文需要怎样的听说读写,甚至每个环节需要怎样的听说读写都应有整体的科学的规划布局。笔者在教生命 生命之初要求全班学生朗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字词读音。等到让学生学习最后三段时,笔者便要学生自由地去品味,目的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绪灵感,寻绎蕴含在文字中的意味,要让文字活起来,活成一种情感活成一种精神潜入自己的内心。虽然前后这两种“读”都是出声地读,但却不能替换,如果后一环节用全班学生齐声朗读,学生是无法体味作者对生命
14、的强烈的呼喊。同理前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品味,则跳跃了学生的理解过程也是不行的。听说读写训练贵在有序,贵在坚持。贵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量变之后则有质的飞跃。四永恒的思维线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维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很明白地显示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表明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所以任何一堂语文课都离不开思维这条线,即便是感性很强的课堂,其感性中也暗含着理性,直觉中也沉淀着思维。关于学生
15、思维的培养,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思维,让学生掌握一定思维方法,而且尽量落实到每一课之中,否则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处于“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困境。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体系,打通各种思维的脉络,让学生学起来有源头活水。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事、情、景、物等的本质,而不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长此学生的知识思维情感才能够深刻。如宁鸿彬老师教皇帝的新装紧紧围绕一个“骗”字来展开,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让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课文,从而让学生领会了本文的寓意,“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
16、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这样教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笔者在教散步一课也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如何让学生把握这份亲情,让这份亲情震撼学生的心灵。笔者是这样做的:先布置学生到公园里去观察人们散步的镜头,看看一般有哪些镜头,学生观察后发觉有:年青夫妻带着一个孩子;老年夫妇互相搀扶;几个老太婆一起边散步边聊天;几个老头一起坐在鑑湖边的石凳上聊天。青年情侣,让这些生活的剪影定格在学生的头脑中。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对比文中散步镜头,学生因有生活的铺垫,很快能体会文中的亲情是弥足珍贵的,但品味到此还未完,笔者又要求学生体会这句话“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要求给“我”一家变一下队形即“母亲走在前头,我妻子和儿子跟在后面”看看效果如何?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我”和母亲走在一起是因为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