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2180081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要】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针对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完善,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提出了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等对策。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问题;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其根本特点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复合型人才。 21世纪是以

2、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承载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一、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工作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启发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欠缺,学生早已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

3、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被忽视,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被压抑,毕业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对人才的要求。 2.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我国长期以来按照苏联模式发展高等教育,在高校内部对应行业、产业部门来设置专业,造成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专业设置注重求全求多,未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盲目设置社会上相对热门而自身优势不明显的专业,从而产生人才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

4、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由于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占了很大比例,必修课程比例普遍过高,选修课程比例相对较低,且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不够,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过小,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不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3.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实践训练 实践环节是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实践能力是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对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薄弱、工程训练强度不够、参与科研机会缺乏、实践内容陈旧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

5、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4.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严进宽出的学籍管理制度导致学生竞争意识的缺失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出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一定级别和数量的论文、课题、经费,完成规定的教学、实习等工作量,教师的职称评定与科研紧密相关,造成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却是高度依赖于内容有限、形式单一的学科考试成绩,这无形中强化了重知识记忆,轻实践应用的应试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由于我国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是全国

6、统一高考成绩,所谓“一卷定终生,一分定终生”。进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没有严格的淘汰制度,只要在校遵纪守法,即使成绩平平,也能顺利地拿到毕业文凭。严进宽出的学籍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导致了学生竞争意识的缺失。 二、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应确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由强调

7、共性要求向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培养“知识型”学生向培养“创新型”学生转变,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授学生知识尤其是新知识,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但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应从制度、目标、观念上深化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规范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被动性学习向研究性、探索性学习转变,由专才培养向创新型通才培养转变。 2.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特点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因此,知识的掌握不是单一的学科,而应具有综合性、融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向课程的综合化、平台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

8、展,建立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专业课,适当压缩公共课,扩大基础课,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含选修课)三大课程的梯形课程体系结构。具体安排为:首先,统一安排各专业公共基础课,再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并在大类下区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课;其次,把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进一步将选修课细化为公共选修、专业选修和辅修专业选修或系列课程选修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应含创新方法论、专题、学科前沿等课程。再其次,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设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提供学生课外自主实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9、最后,要求工科学生每年必修一门学校统筹安排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卫星通信、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科学技术正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师可将学科前沿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先进的技术信息迅速地充实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形象,课堂教学应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黑板讲授为辅的方式。在多媒

10、体课件中适当引入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等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学习知识为基础,以训练思维为中心,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构筑完善的创新知识体系。 (2)双语教学。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要求学生熟练运用英文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了解世界先进技术发展水平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因此,高校在教学中采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开展双语教学,师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做到专业与英语的贯通、工程与理论的贯通、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则与

11、国际相关专业直接接轨,能更快地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4.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则为高校师生参与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是一个集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公共平台,它具备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开放型创新实验室以学生的自主实验和自主探索为基础,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开放型创新实验室的

12、开放形式应为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人员、指导教师、创新项目等所有资源的全面开放。学生可根据白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确定创新项目,组建创新团队,选择指导老师,自主设计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案。通过创新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及在创新团队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工程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应用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承载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产业正

13、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和高附加值服务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对工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创新型工科人才。因此,高校工科教育应该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洁,论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6-118. 2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90-95. 3易自力.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难题与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12-14. 4涂荣军.地方高校信息科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6):62-65. 5吕浩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1.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军事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