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就学生的普遍状况来说,其文明道德习惯、
2、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 我们不难发现, 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就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家长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行为习惯差。抓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作进一步探索,使之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二、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会少年儿童怎样做人。教育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程度,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决定了养成教育必定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时期,少年儿童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今后很难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习惯若自然”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终生受益,而且裨益与社会;反
4、之,坏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艰难,也会对社会带来破坏作用。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回顾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对学生习惯的培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够;一丝不苟的习惯不足;正确的书写习惯没养成;具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为数不多;这些不良习惯,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素质的提高。鉴于上述种种因素,我就小学生养成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3、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
5、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五、 课题研究的内容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及成因;2、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3、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律和方法;4、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影响。六、 课题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本课题拟在本学校发放开放式问卷,了解教师在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意见。同时,还要在全校选出优秀学生、普通学生、学困生约 500 余名,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对比性数据及相关性数据。实验法:本课题拟在本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学校成立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点面结合,在点上进行实践,在面上进行理论和方法
6、指导。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采访和调查一些杰出人物,了解习惯养成对成功人物成长的影响,以及她们如何看待习惯与成功的关系,还要采访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典型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文献研究法: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运用前人提供或留下的文献资料,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七、 课题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2014 年 4 月 2014 年 5 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主研人员,展开课题论证,申报立项,收集资料,整理归档。2、展开
7、研究:(2014 年 6 月 2015 年 4 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低段、中段、高段分类推进,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3、总结阶段:(2015 年 4 月 5 月)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八、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 ,最
8、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在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老学者回答道: “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 ”这位学者所提到的这些,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 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作为道德素养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
9、补的。 ”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意义重大。统观现状, 小学生的行为呈现出活动性、 意识性、外显性、 适应性、复杂性等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西方有依据谚语: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认为: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后得出:一种行为重复 21 天,就会变成习惯,重复 90 天会形成稳定的习惯。纵观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 “行为”与习惯互
10、相依存,互为因果。一个习惯一旦形成,从心理机制上讲,就变为一种自动化行为的需要了。 也就是说, 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境, 如果不这样做, 就会感到很别扭。 譬如,人一旦养成了每日晨跑的习惯,那么以后就不再需要意志的参与,每天早上到时间他就会自然醒来,然后自觉自愿地进行晨跑活动。因为他的大脑中已经建立了这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所有的行为完全成了自动化的,下意识的需要或倾向。相反,如果哪天因为特殊原因,没有进行晨跑就去上班了,那么他整个一天都会感觉不舒服。这就是习惯的巨大力量。心理学家詹姆士说: “我们从清晨起来到晚上睡觉, 99% 的动作,纯粹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穿衣、吃饭、跳舞,乃至日常谈话
11、的大部分方式,都是由不断重复的条件反射行为固定下来的千篇一律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老师们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1、良好习惯是后天习得的。儿童时期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是说: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品质与习惯,犹如天生的一样自然。即使他们在先前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也没有成人身上的习惯那么顽固,相信只要得到及时的教育、引导和科学训练,就能形成良好习惯。2、学生自己才是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主人。过去,我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习惯的培养方面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规范和调控机制, 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需要和自我教育。这样培养的结果是,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的监管,内部的监控系统就会出现紊乱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注重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确保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