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论教案1(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吉林师范大学课 程 教 案 2012 2013 学年 第 2 学期课程名称 小学德育论授课专业 小学教育(理科)、小学教育授课班级 本科2012级1.2班主讲教师 龚冬梅课程学时 36课程类型 专业任选所属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2013年 2月23日 课程教案(总)总学时36学分2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德育基本原理2、掌握小学德育的过程、内容、手段和方法3、培养德育兴趣4、培养德育科研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德育基本原理(难点)2、小学德育的过程、内容、手段和方法3、德育兴趣的培养4、德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教材和参考书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黄向阳著:德
2、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陈会昌著: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5、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柯尔伯格著,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7、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顾春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华夏出版社2002年。9、姚文俊小学德育探索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0、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易连云德育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13、刘济良德育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吴俊升德育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2理解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在概念上的差别。3评析我国的大德育现象。4区分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5理解德育理论的主要形态与主要议题。教学要点(含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2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在概念上的差别。3我国的大德育现象。4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教学难点: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2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和“
4、非道德领域”。教学内容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第二节 德育的发展进程第三节 德育理论的主要形态与主要议题教学进程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1学时) 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守则一、应按时到指定的教室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二、着装均须文明得体。禁止卷裤腿、披衣、穿拖鞋、敞怀、光脊背、穿背心、穿超短裤、超短裙等进入教室。三、上课要提前进入教室,并保持安静,禁止在听课期间进食和嚼口香糖。四、上课时,学生未经老师许可,不得随意进出教室,不得在教室附近喧哗或打闹扰乱上课秩序。五、上课期间严禁使用手机及其它通讯工具。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课,做好笔记,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不做与课程教学内
5、容无关的事情。(如:交头接耳、接听手机、收发手机短信、阅读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听音乐等)。六、保持教室内外清洁,严禁在教室内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吐口香糖和乱扔纸屑。离开教室时主动带走个人垃圾。七、对老师讲授内容或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有异议的,可在下课后向老师提出,避免以任何方式影响课堂秩序。八、有事需要请假者,需按相关规定办理请假手续。 引言: 德育到底是什么?自由与快乐 、尊重与平等、宽容与包含、风度与气质、批判与反思许多生活中的常识为何变得那么稀少?我们是否可以在研究德育的概念中寻找久违的常识? 常识(common sense) ,是通过简单的知觉和事实做出的正确而明智的判断。 17世
6、纪英国的自由主义之父约翰洛克在著作论人类知性中就把“常识”定义为“不同的外界印象所产生的共同感觉”。 又一个开宝马的歹人恶毒碾死儿童令人发指!这是人的兽性所为,而不是宝马的动力所为。这种人开铲车、开煤车、开飞机火车一样无良,因为他们眼中没有生命,脑中没有知识,心中没有温情。为了孩子、为了生命,请为宝马车设个道德门槛吧! 一方面我们对于彼此已不再信任,另一方面又安慰自己说“政府会打点一切”,于是,面对倒在路边的老人时我们不需要再承担责任,而是像小孩一样盼望有长辈做出解决。常识不是钙,吃两片药就能补。它是经由人们的生活共识逐渐形成的,不是任何人赋予或者教导出来的。 香港学者梁文道说到自己的新书常识
7、,表示现在是一个理论过剩、常识稀缺的年代。“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比如三聚氰氨的事件刚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教工商管理的学者说,中国太不重要企业责任,讲了一大堆理论。但是对我来讲这不是企业责任的问题,而是常识。 常识是什么?常识是你做食品不能下毒,如果这也算企业责任的话我们的国家就完蛋了。开车不能闯红灯,看到人不能撞,做食品出来给人吃就不要下毒,这是最根本最根本的常识。我觉得今天很可悲的地方是很多东西我们常识稀缺,但是有一大套理论、名词、很好听的东西去来包装,这是不必要的。” (一 )德育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德”的本字为“惪”。说文
8、说:“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心,直声。”段注说:“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德的对象是道,“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德即所谓善心善行。德育即育德,是培养人的善心和善行的活动。中国人信仰什么? 在古代中国,其实一直有两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当今中国社会民众普遍信仰什么呢? 有清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有目标,有足够的幸福感。并对疾苦之人施以关怀
9、,不贪婪,不做犯法之事。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只有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才能功德圆满。没有信仰 曾经友善对人,帮助穷人。但这个残忍的世界逐渐让我警醒,即使我是多么善良,很多人还在剥夺我生存的权利,生活如此艰难。在困难疾病面前,我们的信仰如此功利,神化的人或宗教成了最后一救命稻草。我拿什么来支撑我的信仰?无信仰社会的八大标志 在其位,不谋其政假货、假药泛滥 灵修班、辟谷课广受欢迎 “神医、高人”层出不穷靠不道德手段上位的人受追捧虚假捐献为富不仁 社会诚信差,人与人互不信任 “德育”一词的由来 “德育”是一个现代词汇,虽然我们经常说原始社会的德育、奴隶社会的德育、封建社会的德育,但是“德育”一词
10、却是出自现代人之口。大约在 18 世纪 70 、 80 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 。康德,德国的哲学家,1776年,他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讲课笔记,整理出版了康德论教育。书中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和强调“教育实验”的重要性. 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德育”一词,表明西方社会于 18 世纪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常用术语。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
11、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1、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2、在体育、劳动教育和智育、德育方面提出了意见3、提出了要素主义教育观。4、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简化教学方法 “德育”一词于 20 世纪初传入我国。 1904 年,王国维以“德育”与“智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1906 年又将“德育”、“智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宗旨。 1912 年,蔡元培在阐述新教育思想时,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其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 (二)德育包括些什么西方
12、: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狭义:指道德教育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三)德育概念的 “泛化”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大学之道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学以俄为师, 1953 年出版的凯洛夫教育学中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的形成及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相并列。 1956 年,人教社
13、出版的凯洛夫等四人主编的教育学提到德育包括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法律教育等。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密不可分,学校生活不存在绝对的道德教育。 德育概念 “泛化”的弊端1、无所不包的对象等于取消了概念本身;2、在理论体系上有严重缺陷。3、在理论上无法使人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4、在实践中让德育难以实现根本目标5、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教育问题相互混淆,容易采取错误的教育决策。(四)“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守一: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望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重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
14、的联系。(五)德育过程的理解1、转化说 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认为:德育是“教育与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胡守棻德育原理认为:“德育既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内化说 孙喜亭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转化说的改良) 3、引导说(檀传宝)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德育的发展进程(1学时)一、三种社会形态:1、人的依赖关系2、人的独立性3、人的自由个性(一)习俗性的德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原始社会中存在的德育形态。1、全民性人人参与2、生活性融于劳动、生活之中3、习俗性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