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者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读者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读者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理论中,突出了目的语读者的作用,因此译者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要密切注意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关照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关键词】接受美学;潜在读者;期待视野;异化;归化【作者简介】何九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引言正如我们所知,受传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影响,翻译理论总是关注作者、源语文本和译著,源语文本也就是作者所创作的文本。但是如果把接受美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我们就会得出这样一种结论:译者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目的语读者和源语文本、作者一样都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二
2、、接受美学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代表人物还有伊塞尔(Wolf gang Iser) 等。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文本不等同于文学作品, 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阅读中,读者与文本动态互动,文本被审美主体感知(读者),这样文本才能成为作品。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读者的接受活动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 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另外,作品具有历史性,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同样,翻译的文本意思也要通过目的语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才能变
3、成译著。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时要充分关照目的语读者,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1.期待视野。在接受美学当中“ 期待视野”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极其重要的。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进入阅读状态时,其意识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具有了某种世界观、社会经验、审美要求等,其中又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前者是读者以往的人生经验或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心理结构图式,当实际阅读与其一致时,读者就能快速理解作品;若实际阅读内容超出读者的定向期待,则会激发读者克服理解障碍渴望了解新事物的创新期待。同样,译者的翻译内容如果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定向期待,读者就能迅速与译文达成视域融合;如果内容超出目的语读者的定向期待,作品
4、会改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形成读者的创新期待,最终形成目的语读者与译文的视域融合。读者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期待经过读者的接受后,便被纳入读者的已有认知结构,从而变成定向期待的部分。因此目的语读者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巨大。2.潜在读者。另外,接受美学还提出了潜在的读者的概念。所谓潜在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现实的读者是那些生活在一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实实在在地阅读着各种文学作品的一个人和群体 (读者和读者群)。潜在的读者则不同,“他”并不实际存在,但有可能存在;“他”是过去某些或某一类读者的一个典范或代表, 但“他”又可能在未来作品的阅读中出现;“他”是活在作家心
5、中时时缠绕并干预、参与作家创作的读者。说得更明白些,潜在的读者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他未来作品的可能的读者。潜在的读者不是作家凭空捏造虚构出来的,而是从现实读者阅读情况和信息中概括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从现实的读者转化来的。现实读者的阅读状况和信息、他们的审美要求、趣味经验能力等等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作家。作家会从读者对他自己或别人作品的议论、估量、批评、赞扬、冷淡、沉默等等信息中感受到现实的读者的需要和倾向,然后经他自觉不自觉的心理筛选,在心头积累成一个他自己独有的潜在的读者。这个潜在的读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现实读者的变化与作家自己审美经验的变化而改变的。(朱立元,1988/5:65
6、)同样,译者的翻译活动的每一个选择无不受潜在的、非现实化的目的语读者的影响。事实上,可以说没有哪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里没有装着自己的读者,也没有哪个译本不呼唤着特定读者的理解和参与。译者翻译时必须预见他的潜在的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的读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三、翻译策略翻译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一般可有两种策略,即归化与异化。归化:以目的语文化或目的语读者为归宿,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归化翻译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奈达是使用这种策略的代表,“翻译文本的读者应能以与原
7、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本”(Nida,1993:118)。异化:以源语文化或作者为归宿,模仿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异化翻译有助于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韦努蒂是使用这种策略的代表,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教我怎么办?”霍克斯译为“and I dont see what I am sup
8、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 flour.”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句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汉语谚语,在中国人眼中大米就像讲英语的人眼中的面包一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都是主食。霍克斯的译文根据讲英语的人的生活经历做出了改变。虽然它消除了文化障碍,并使译文易于理解,但这句谚语的汉语文化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属于歸化译法。杨宪益先生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What
9、do you expect me to do?”这个版本保存了形象,与小说中的文化氛围相一致。但是,缺点是说英语的人不能理解谚语的比喻意义,因为大米不是他们的主要食物,属异化译法。又如“armed to teeth”译为“武装到牙齿”采取了源语的表达方式,属异化译法,译为“全副武装”“装备齐全”采取了目的语语的表达方式,属于归化译法。四、读者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势必会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造成影响。对于目的语读者,译者应该设法评估他们的教育水平、阶级、年龄和性别,因为他们可以影响译者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用纽马克的话来说,三种典型的读者类型可能是专家,受过教育的外行
10、和无知者(Newmark,1988:15)。我国学者辜正坤对读者做了更加详尽的分类。他将译文读者分为七个层次: 外语盲、外语通、语言专家及一般语言工作者、纯学术工作者、一般业务性需求者、一般娱乐性读者、获取新知的读者(辜正坤,2003, 367-370)。然后,译者必须决定他是为哪种类型的目的语读者做翻译:相同类型的目的语读者,不同类型的目的语读者,对翻译涉及的主题和文化知之甚少的目的语读者,语言水平较低的目的语读者。通常异化策略适合对外国文化感兴趣的受过教育的人或专家,而归化策略适用于普通或没有文化的的读者。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读者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接受程度,以及理解和吸收外来
11、文化的心理准备和愿望,这意味着他们在语境的帮助下都愿意并且能够理解外国文化信息。对于这样的目的语读者,翻译的时候译者应采用异化策略,适当挑战目的语读者的定向期待,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形成读者的创新期待。例如,在翻译“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饶”(毛泽东送瘟神-其二)时,“舜饶”是带有文化特色的词,隐喻聪明人。只有对中国历史熟悉的专家,积极利用自己对毛泽东诗歌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可充分欣赏像“The spring wind blows amid profuse willow wands, six hundred million in this land all equal Yao and
12、Shun.”这样的翻译(郭,2000:115)。他们会理解和接受“舜饶”的翻译,并相应地调整和扩大他们的期待视野。普通读者会更喜欢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的版本“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 in ten of millions; 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kings!”(古柏翻译)。此外,在翻译文学文本时,如果读者是儿童,那么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牺牲某些具有文化色彩的詞,因为对于儿童,文本的娱乐性是更重要的,所以这里首选的策略是归化。五、结语总之,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作品生命的延续离不开读者。接受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带来了翻译中译入语读者地位的重新认识, 译者在翻译时要密切注意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关照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也就是异化和归化去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参考文献: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67-370.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3: 11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