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主任论坛让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然行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导主任论坛让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然行为.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导主任论坛:让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然行为萧山区江寺小学 祝美芬就像人每天要吃饭一样,教师教研,我认为应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自然行为。教研或许得经历“被动自觉自然”这样三个阶段。如果说“自觉”已是教研的上好境界,那“自然”当是教研的理想境界。在学校,教研组是开展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研组长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领头雁,教研组成员则是教研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教研组建设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头戏。 我认为,加强教研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组建一支有思想有活力的教研组长队伍。教研组长是每个教研组的灵魂人物,一个有思想、锐意进取的教研组长带动下的教研组活动,往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认真开好
2、每学期数次的教研组长例会是必然,热心关注每个教研组活动的动态也是必然。若能对每个教研组活动中的亮点做到早发现,早总结,早提倡,往往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做的人感到有种价值的认定,听的人当然也会有相应的触动。“鲇鱼效应”也就由此而生,激活校本教研也便成了自然。 二.“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注重学科间的沟通与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越来越呈现出学科间交叉交融的态势,越来越关注学科间的整合。在教研组建设中,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意识的渗透与强化也是教学研究的必须。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鼓励跨学科的听课;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各科教师间彼此沟通,达成知识的有机衔接与整合。比如,在一次教研组长例会中,科学教研组长
3、戴军方老师聊起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三上年级的科学课中有一课是“观察蚯蚓”,后来他主动与三年级的语文老师联络,谈起是否能把学生的观察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凑巧的很,语文书上正好有一单元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这样此事便一拍即合,成了两全其美的事儿。哪知,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得知此事后,也十分高兴,说后面刚好有一个知识点是要学生度量长度,那何不让学生把观察与测量蚯蚓爬行的长度联系起来,这样既形象又有趣,学起来更有效。这样,三科间的教学有机配合,知识在跨学科间的整合中掌握得更为系统而全面,最后自是皆大欢喜。我认为,这看似平淡的一件小事,其中折射的是这位科学老师的智慧与前瞻的教学理念,有思想才会有作为;
4、同时,另外两门科目的老师,能如此敏锐地捕捉到科学老师的创意并积极地加以配合,也是极为有默契感的新锐教师,同时也显示出了各学科教研组间的精诚团结。三.不断求索,寻求更佳的有效教研模式(一)求索路上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眸三年来我校走过的校本教研求索之路,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2004学年:零敲碎打校内研讨,渐成气候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突出“同伴互助”。学校在每学期均安排“青年教师练兵课”及“教坛新秀汇报课”,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觉得这种教研
5、活动存在零敲碎打,缺乏序列之憾,承担教研课的对象也只锁定于部分群体,缺乏整体涉及。与之相关的说课评课这些重要环节往往比较忽视,上课时热热闹闹,评课时冷冷清清,缺乏教学反思。2.2005学年:“向你学习”四级循环,校际联姻针对前一阶段呈现的问题,这一学年,注重以科研促教研,教研活动围绕立项课题展开,并树立“向你学习”意识,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身边每一个学习资源。学期初请每位教师填写一份个人成长规划,为自己定目标定计划。每学期向教师推荐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组织聆听专家报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大教师外出听课力度,领略名家风采,感悟教育真谛。每学期均安排“校内四级教研循环课”。“四级”,即“年级
6、教研组年段教研组学科教研大组校级教研组”。这四个层面分别推出多节研讨课,由教导处在期初统一安排课堂研讨时间,定期开展活动,每位教师人人参与上课评课,授课老师必须写好一篇教后反思。同时,利用“娃哈哈小学”五校共同体的优势,每学期推荐几位青年教师到“娃哈哈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体验,并让他们在五校教学沙龙中一展风姿,锤炼教艺。注重反思、有序规范使校本教研更为有效了。但静心思索,这样的教研活动还存在着“无主题上课”、“无主题评课”的缺点。同时我们在青年教师的个人规划中听到了他们的呼声需要“专家引领”。3.2006学年:结伴成长专家引领,互助互学为满足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学校于这学年第一学期开展
7、了“师徒结对”活动,21位青年教师找到了校内外自己仰慕已久的“师傅”,“师傅”中有特级教师1位,教研员2位。在“师徒结对”仪式上,师徒两人签下了为期三年的“师徒协议书”,专家的引领为学校的教研注入了强劲的力量,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校还为每位徒弟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每次周前会前开辟“我说十分钟”观点报告会,每位教师人人参与,畅所欲言话“心中的教育”, 智慧在交流中生成,激情在碰撞中点燃。同时针对以往教研活动“无主题上课”、“无主题评课”的缺点,本学期又开始探索一种有效教研的新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的持续跟进研究”。除了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予以
8、探索实施以外,在校际联谊的较大型教研活动中,我们也更注重对教研主题的确定。比如上周就是这学期我校的教学周暨“娃哈哈”五校学习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周,杭州娃哈哈小学、临安青云小学、建德新安江第三小学、萧山区三星小学、萧山区江寺小学五校青年骨干教师会聚一堂,进行了“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小学英语、科学课堂教学展示,与此同时,我校教学周各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也同期举行,全程参与活动的还有全校相关学科的全体教师和岩山、党山、瓜沥二小、坎山镇小、北干、育才等兄弟学校的老师。“探究有效教学,构建理想课堂”则是本次教学周的主题。 “学生学习状态实时关注,教师课堂演绎实时呈现,专家教学引领同步跟进,教育研讨实效同
9、步生成”则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诗意追求。因为有了明确的教学研讨主题,因此上课评课都显得更有核心,活动的成效也就更加显著了。(二)对这一教研新模式的策划与实施的几点说明1. 这一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的持续跟进研究”这一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大致如下:各教研组确定研究主题(选择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切口)组内一位教师上教研课说课评课授课教师修改教案后再次试教再次讨论交流试图以这种“循环、移植、创新”的磨课活动来达成校本教研的实效。这一教研形式实施以来,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气氛颇为浓郁,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增添了教师的教育幸福感。下面以一次低段数学组的磨课活动为例
10、加以阐述:第一次磨课: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磨课时间:2007. 3.28 地点:本校多媒体教室 授课教师:陈芳 授课内容:数学课24计时法 参与人员:教研员、教导主任、低段数学组成员)听课后大家争议最多的教学片段呈现:师:你能把一天中的整时数表示在这条时间轴上吗?(教师出示练习纸,并放在实物投影上)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纸上标一天的整点数,教师巡视。(有学生嘀咕:不对,有25个点错了。)师生集体反馈,教师把起点表示不同的练习纸放在投影上。(0时起点、1时起点、全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个同学写的有什么不同?生:第一个同学是从1:00开始标,一直到24时的,而第二个同学是从0
11、:00开始,一直到24时的。师:像第一个同学标的那样的同学刚才有问题,说一天只有24小时,这里却有25个点,那怎么才算是1小时呢? 生1:比如1时到2时就是1小时。生2:没错,如果把这张时间轴卷起来,不就是24个点和24小时吗?师:那一天到底是几时开始的呢?生:0时。师:对,那昨天在哪里? (学生指出。)师:这0时的前面是昨天,0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师:明天又在哪里呢?(学生指出。)师:由此可以看出,24时也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还可以用0时表示。陈芳老师说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
12、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并且如何合理有效的点拔和引导是一直以来的困惑。24时计时法这节课中,学生对于一天有24小时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概念,对于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普遍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应用上的模糊,以及在时间的计算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为此,为了突破难点,在本节课中设置让学生在时间轴上标出整时数这个环节,一来可以让学生体会时间的变化;二来可以让学生非常直接明确的寻找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三为下一节课计算经过的时间建立数学模型。学生虽然知道一天中的整点数,但是在数轴上
13、正确表示,特别是一天的开始时刻“0时”特别难表示。教研员沈老师评课: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这节课的几个优点:1、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2、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老师巧妙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围绕着矛盾冲突展开教学。如:课开始为什么相同的钟面上的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晚上的7时,在电视上显示的确是19时,时间表示在时间轴上,明明一天只有24小时,却有25个点,层层深入,学生就在解决矛盾的同时掌握了知识
14、。3、数轴的引入,有利于数学建模。数轴能很清楚的体现出一天时间的变化,能很清晰的反映出普通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的关系,时间轴直观形象。只是今天在实物投影上显示太小了,比较模糊,是否能做在课件中演示,让学生能看得更清楚。几点建议:这节课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要善于抓住课堂中学生的生成资源,及时切入知识要点。课堂上的练习的顺序可以调整一下,让它更合理。生活中的时间不要只为了欣赏,还可以当作学生练习的好时机。数学大组长王老师评课:24时计时法,已听过很多次。但是,今天听陈老师上课,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陈老师教学设计巧妙,善于制造矛盾。让学生把一天中的整时数表示在时
15、间轴上,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一天24个小时,怎么可能有25个点呢?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因此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在学生的困惑中,陈老师步步追问,逐步展开,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恍然大悟:原来24个小时,是24个间隔,而24个间隔必须有25个点。甚至有学生提出如果把时间轴围起来,那就正好是24点了。但是在这里,陈老师似乎没有捕捉到这个有用的信息,因此,对于教学难点“0”的突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其余老师评课略。)陈芳老师反思:0时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遥远,0时的教学是建立在比较的过程中的,利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得出的,对刚才没有0时概念的学生来说是被动接受的。如果要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结合教
16、研员及其他听课老师的建议,我准备在第二次教学时作如下调整:1、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倒计时最能体现出0时,而且学生对这节目也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在这里可以插入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倒计时节目。2、呈现的材料要清晰。这次教学中实物投影中的文字比较小,不利于学生进行比较。3、要善于捕捉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巧妙引领。如在学生嘀咕“不对,有25个点错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第二次磨课:曲调渐成,追求精致(磨课时间:2007.3.30 地点:本校多媒体教室 授课教师:陈芳 授课内容:数学课24计时法 参与人员:教导主任、低段数学组成员)争议最多的同一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下改动:1.从学生的认知矛盾直接引入知识要点的突破。2.数轴呈现更为清晰。3.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