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核医学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21379510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核医学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核医学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核医学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核医学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核医学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核医学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核医学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4:中建三局科协优秀论文评审表单位:中建三局一公司中南分公司 第 号 填报日期:2009年10月20日论文题目论防辐射大重度混凝土施工作者或执笔者张欣、陈骏、杜华彬、庞海枫职务名称论文所属专业学组单 位中建三局一公司中南分公司论文完成 时间2009年10月20日何时曾在何处发表过无拟送何处发表论文摘要:本施工技术主要针对防辐射大重度混凝土,由于医院建筑中的核医学区域有射线防护的要求,对核医学区域的混凝土的重度和密实性有特殊规定。如何保证混凝土的重度和整体性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模板施工方法,保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以上为作者填写)论文评审表单位科协初评评审员分项得

2、分加权得分姓名职称论点论据创新难度价值文词评审组长初评总得分单位科协推荐意见(论文评价意见)(公 章)年 月 日局科协学组复评评审员分项得分加权得分姓名职称论点论据创新难度价值文词评审组长复评总得分科协推荐意见(论文评价意见)(公 章) 年 月 日-2-论防辐射大重度混凝土施工一、 前言防辐射混凝土是原子核辐射源装置常用的防护材料, 它能有效屏蔽原子核辐射。防辐射混凝土不得使用对拉螺杆,不能形成通孔。我单位在实际施工中,根据设计的要求,并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最适合的施工方法,并加以总结提炼,编制此工法。二、 工程概况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工程位于武汉市武珞路627号,总建筑面积286

3、07,框架剪力墙结构,核医学区域的回旋加速器采用此工法进行施工。三、 工艺特点防辐射性:混凝土的重度不小于24kN/m3,抵抗射线伤害。抗渗性:密实度好,无对拉螺杆孔洞,降低渗水概率。经济性:不需要使用对拉螺杆,无需封堵对拉螺杆孔洞。四、 材料及设备1、材料 1.1水泥:采用华新水泥厂的 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99)的要求。 1.2骨料: 选用粗、中砂, 含泥量 3%; 碎石选用531.5mm 连续级配的优等品, 含泥量 1%。 1.3外加剂: 选用中建三局外加剂厂生产的FDN缓凝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对新拌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 减

4、水率20%以上, 不泌水, 可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泵送性和耐久性, 延迟水泥水化热放热时间, 在保证相同条件的前提下可节约水泥10- 20%。1.4 由于设计要求抗辐射素混凝土的容重24KN/m3, 按水: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0.56:1:2.26:3.54:0.38:0.028,根据试验报告,可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2.主要施工机具及设备序号机械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塔吊TC5610台1臂长50m2HBT60.8.75Z台11台备用3振捣棒根30 1根选择低噪音振捣棒50 4根4泵管m2505铁锹把306料斗台1五、 工艺原理根据优选材料和科学的配合比设计,防止离析,保持均匀,成型

5、密实,控制混凝土裂缝,保证混凝土表观密度和结构构件厚度符合设计的防辐射要求。优化模板配置和加固方法,保证不使用对拉螺杆的混凝土墙体的密实度和抗渗性。六、 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制备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6.1模板支设墙体厚度为550mm,墙体高度为4m。顶板厚度为600mm厚。不使用对拉螺杆,根据计算,墙体模板采用18mm厚普通模板300,竖向次龙骨采用50100mm木枋200mm,横向次龙骨为50100mm木枋1000mm。第一道和第二道横向背楞采用I16工字钢。第二道以上横向背楞采用483.5mm300钢管,竖向斜撑第一道为200,第二道至第七道斜撑间距

6、为300,第八道至第十二道斜撑间距为400,第十二道至顶部间距为600。室外斜撑均支撑于护坡上,并与脚手架相连。斜撑均设横向钢管连成整体。横向钢管间距不大于900。室内墙体支撑于满堂脚手架上。具体支设方法:浇筑基础底板混凝土时预埋钢筋头,基础底板上预埋不小于25500mm钢筋头。支内侧墙模板,背楞采用单钢管,先横向,再竖向(施工时先竖向,再横向)。地锚留设方法:浇注板砼时,由看模人在板上放两排地锚,地锚离墙2m、3.5m左右,间距900mm左右,地锚采用25的钢筋,露出板面200mm)连接,撑紧。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上浮,竖向背楞钢管焊接在预埋的25600mm的钢筋头上,用木楔从下往上打入模

7、板与水平钢管之间的空隙,要求搭设脚手架时要拉线控制,搭好后外支撑架须连成整体。6.2混凝土浇筑(1)控制好混凝土和易性, 不要使浇筑混凝土后产生分层, 出现裂缝现象。(2)确定每层混凝土浇筑高度、浇筑时间, 避免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形成冷缝。(3)根据工程特点, 每层浇筑高度控制在400500mm, 混凝土振捣要选用有经验的振捣手, 振捣棒快插慢拔, 振捣棒插入点采用梅花点布置, 间距500mm 插入一点, 振捣棒插入下层中50100mm,振捣时间控制在15S20S 以内, 表面出浆为宜, 不宜振捣过度, 以避免粗骨料下沉分层, 影响混凝土的防辐射性能。在每层振捣过程中采用两次振捣, 不过振、不

8、漏振, 掌握好振捣时间, 确保混凝土强度、密实度, 从而保证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 提高了混凝土抗裂性要求。(4)混凝土收水后, 搓平混凝土表面以消除闭水裂缝。6.3混凝土养护(1)混凝土表面振捣抹平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麻袋, 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2)在顶板的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两层湿草帘, 在草帘浇水养护不少于14d。墙体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的12h 以内,采用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挂麻袋覆盖保湿保温养护。麻袋覆盖在塑料薄膜上的搭接为100mm。墙柱插筋之间狭小空间必须特别注意保温保湿。并保持薄膜内有凝结水。(3)在夏季, 混凝土构件尽量进行隔温养护。实践证明, 混凝土养护时湿度越高,

9、 养护时间越长, 混凝土收缩就越小, 因此能够有效地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设专人定时进行养护。 6.4质量要点(1)墙体施工缝必须凿毛并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前应浇水湿润。(2)混凝土的品种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3)墙模校正时拉杆与地面夹角为450。质量不合格材料,模板变形未修复的,严禁使用。(4)模板根据构件设计尺寸通过计算确定纵横龙骨的尺寸及间距。防止浇筑后混凝土厚薄不一致,截面尺寸不准确。(5)吊装应统一指挥,步调一致;材料分布均匀,不要集中堆载造成超过支撑设计荷载。(6)浇筑砼前必须检查支撑是否可靠,扣件是否松动。浇筑砼时必须由模板支设班组专人看模,随时检查支撑是否变形、松动、并组织及

10、时修复。(7)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严禁上料、上机具、上脚手架、模板、钢筋、支架等。(8)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如下表:项次项目允许偏差值(mm)检查方法1轴线位移柱、墙、梁5尺 量2底模上表面标高5水准仪或拉线尺量3截面模内尺寸基 础10尺 量柱、墙、梁4、-54层高垂直度层高不大于5m6经纬仪或吊线、尺量大于5m85相邻两板表面高底差2尺 量6表面平整度5靠尺、塞尺7阴阳角方正/方尺、塞尺顺直/线 尺9预埋管、螺栓中心线位移3拉线、尺量螺栓外露长度10、012插筋中心线位移5尺 量外露长度10、0七、 质量要求 1主控项目。 (1) 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

11、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2)在涂刷模板隔离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 (3) 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4)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5)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2一般项目 (1) 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12、; (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 (3) 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4) 对跨度不小于 4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 1/10003/1000。 3允许偏差。现浇结构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如下表:项次项目允许偏差值(mm)检查方法1轴线位移柱、墙、梁5尺 量2底模上表面标高5水准仪或拉线尺量3截面模内尺寸基 础10尺 量柱、墙、梁4、-54层高垂直度层高不大于5m6经纬仪或吊线、尺量大于5m85相邻两板表面高底差2尺 量6表面平整度5靠尺、塞尺7阴阳角方正/方尺、塞尺顺直/线 尺9预埋管、螺栓中心线位移3拉线、尺量螺栓外露长度10、012插筋中心线位移5尺 量外露长度10、0中建三局一公司(中南)完成人:张欣、杜华彬、陈骏、庞海枫完成时间:2009年10月20日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材料生产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