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及实验教师培训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师及实验教师培训资料.doc(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师及实验室实验员培训提纲不做实验的科学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说明:本提纲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具体讲课顺序将根据需要做具体调整什么是科学?达尔文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以便从中发现规律。”狄德罗说:“我们(科学家)有三种方法观察、思考和实验,通过观察搜集事实,通过思考把事实组合起来,通过实验把组合的结果进行验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观察、实验和制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位置:(请牢记框架图) 具体内容标准: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活动建议:对动物、
2、植物、水、空气、岩石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活动建议:对花的构造、细胞等进行观察,并能画图和用文字说明)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活动建议:测量物体长度、重量、温度等,并用计量单位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活动建议:杠杆平衡实验、斜面省力实验、种子萌芽条件对比实验等)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活动建议: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3、关系)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活动建议: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活动建议:起重机模型、生态瓶能量转换装置等)课程标准中关于观察和实验的界定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如观察蚂蚁的行为、月相的变化、叶脉的形状等。观察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并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观察,还应注意与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记录与测量工具的运用相结合。对观察的目的性和观察程序也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实验 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
4、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生长和阳光的关系)、模拟实验(如模拟火山喷发)和探究性实验(如探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了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第一部分 实验教学概述一、关于观察(一)认识活动的特点科学观察的概念是指: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事物,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对自然事物的感性认识。以上表述,结合科学课的实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观察的主体必须动员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不是单指用眼睛看。2 观察的客体是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3 “在自然存在的
5、条件下”进行观察,是观察方法有别于实验方法的重要特点。4 “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是指观察有别一般的感知,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发射式的感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性认识活动才是观察。5 观察离不开语言描述。在科学观察中,观察的一个结果,就是对观察对象“是什么”作出陈述,以报道被观察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事实,从而对该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小学生往往不能一个人全面地观察到事物的各种属性,通过语言描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有助于学生逐步学习怎样进行观察。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的情况,
6、及时指导。成年人也有“明于心不明于口”的情况,学生在相互启发的作用下,选择到合适的语言,描述自己在观察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不太明确的想法时,思维就逐渐变得清晰、明确。观察活动产生思维,思维要用语言描述,描述使思维变得明确,获得意义,从而又产生新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语言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发展。6 通过观察要获得什么样的理性判断,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把自己观察到的某一事物的各种属性,综合成为一个整体,如观察某一种昆虫。(二)观察的类型1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这是以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来区分的。科学课中的观察,多数是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这是直接观察。观察物体的细小构造,如蚯蚓身上的
7、刚毛、花蕊个数,要借助于放大镜,这是间接观察。2 质的观察和量的观察又称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科学课中的观察多数是定性观察。量的观察又称观测或测量,例如观测太阳的高度、测量物体的温度。长期观察像动物的生长情况、一日之内太阳的高度变化、一周之内的天气变化、天体的视运动等等,都需要进行长期观察。长期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做好观察记录特别重要。(三)观察活动的基本过程明确观察目的,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观察什么,通常是由问题引出来的。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独立观察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明示或暗示。学生独立观察(包括相互间的交谈)时
8、,教师的工作是:巡视各组,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他们发现了什么,倾听学生的相互交谈,了解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说法;考虑怎样组织交流讨论,怎样引导学生解决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给需要新的材料或工具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或工具。讨论研究讨论研究是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的:首先是掌握事实,把学生在观察中的发现集中起来,包括学生在观察中互相矛盾的发现也列举出来。第二步是对事实、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分门别类。第三步是通过研究事实资料,获得一定层次的理性认识,即通过思维加工,弄清事实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新获得的知识、新形成的概念,去认识其他事物,启发学生在课外作进一步的研究。(四)教学指导要点1 选择、提供足够丰富的
9、观察材料尽可能选那些比较典型的材料,因为这可以使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对象的特征,减少教师指导和学生观察的困难。观察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特别对一些容易找到的材料更是如此。事先通知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观察材料,带到课堂上作为自己独立观察的材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办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教育学生爱护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在观察活动中用师生的行动体现这种爱护。2不必过分担心学生在观察中发生错误,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从根本上说,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总是从不正确、片面到正确、全面。在观察中,有几种情况都可能被认为是观察错误:学生按平时生活经验的先入之见观察,反映的生活中的感觉,不是观察得到的事实;学生用人的感情
10、去观察其他自然事物,或者把现实中的动物和童话故事中的动物混在一起;学生观察正确,但语言描述不准确,词不达意;学生观察正确,但描叙中作了独特的解释。另外还有因观察时疏忽或观察能力的原因而发生的事实上的观察错误。从学习意义的角度看,观察出现错误,不仅不必为之担心,而是出现了极好的教学机会,利用这些观察错误把认识活动的思维过程充分展开,具体地指导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的观察能力就发展了一步,其他学生也会从中受益。引导的最好方法是倾听他们的说法,弄清他们的想法,把互相矛盾的说法交给大家讨论。如“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霉”,反对,苔藓长在干燥的地方。另外,教师的语言清晰、准确也很重要,例如“食盐溶解了,看不
11、看得见?”生答“看得见”。教师:水里的食盐看不见了;学生:看见食盐已经溶解了。3 特别重视指导学生理解自然现象怎样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自然现象,是科学课教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大方向是,不满足于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直接兴趣、操作兴趣,重视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就每一节课来说,要研究怎样引导学生想像和思维。观察不能脱离感觉器官,但是仅仅靠感觉器官不能达到认识活动的全部目的,还要动员思维器官参与观察认识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做到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意义是同样重大的。二、关于实验(一)认识活动的特点1 科学家的实验与小学生的实验在科学研究中
12、,实验的定义是指根据研究课题规定的任务,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人为地控制、变革或模拟研究对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方法。科学课中的实验同科学研究上的实验,都是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爱因斯坦),从这方面看,两者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不过小学生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他们所要探求的“意义”,是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所谓“仪器”、“设备”,在小学生的实验中,甚至可以简单到一个塑料袋,一把小尺。从对实验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人为地控制、变革或模拟方面,没有什么性质上的不同。2 实验和观察的联系与区别实验和观察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获得认识自然
13、事物的事实材料。实验方法是在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验和观察的区别(1)在观察中,观察者不能改变观察对象的自然存在状态,观察者只能是被动地进行观察。如观察云,观察空气。实验刻意人为地控制、变革自然现象,干预自然过程,不受自然存在的限制,所以实验是一种主动行为。如用实验方法产生“白气”以研究云、雾的成因。(2)观察只能搜集自然现象所能提供的东西,实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自然事物及其变化过程中,提取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如观察氧气,必须通过实验获得。(3)实验能证明客观的必然性,观察不能充分证明客观的必然性。在科学研究中,能够用实验事实去检验假设、理论的正确性;在科学课中,也用实验验证假设、解
14、释的正确与否。4实验的类型按实验中质和量的关系,可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按实验目的,可分为 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析因实验和对照实验;按实验对象是原型还是模型,可分为原型实验和模拟实验。科学课教学中用得较多的三种实验:1)定性实验定性实验只要求对研究对象的性质作出回答,不涉及量的关系。对事物作量的认识,是以对质的认识为基础的,如果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获得更为全面、精确的认识,才有作定量研究的必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课将逐渐增加定量的研究。现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开发并组织试用“数字化教学系统”。在科学研究中,对定性实验的定义是:通过实验,判定研究对象具有什么性
15、质,具有哪些性质,或是判明某种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科学课中研究事物有什么性质、有哪些性质的实验,如水的物理性质,物体的热胀冷缩,简单机械的作用等等;研究事物中是否存在某种因素的实验,如研究植物茎内部是否有像人的血管那样的“管子”在输送水分;研究事物的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的实验,如研究磁铁的两个磁极之间的相斥或相吸的关系等。2)对照(对比)实验对照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某种原因。具体做法是把实验分作两组进行,把实验对象作为“试验组”,同时另设一个“对照组”,作为比较的对象和标准,然后把两个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试验组”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如:“怎样加快溶解的实验”,“水蒸气凝结的实验”等3)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指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的实验,先设计与该现象(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的规律性,这种实验手段就是模拟,例如,昼夜形成的实验,肺呼吸的实验,风的形成等等。模拟实验具有其他实验所没有的特点:(1)模拟实验可以使人们对一些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进行探索;(2)参与实验过程的不是原型本身,而是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