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剖析佛教元逻辑中的人生智慧.doc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50KB
约5页
文档ID:521277232
剖析佛教元逻辑中的人生智慧.doc_第1页
1/5

略浅禅宗元逻辑中的人生智慧元逻辑,是在希尔伯特的元数学概念及其形式主义数学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逻辑本身的特征:一致怀、完全性,可判定性在中国禅宗中包含着许多元逻辑的思想这种思想是通过对任意给定概念的双遣双非体现出来禅宗接引众生的方法很多,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等等,形成不同的宗风家风,但从逻辑表述的角度来看,大致上都是通过“悖论”之疑来启发后学者悖论是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但是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一种方法具体的逻辑悖论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自指式悖论、回互式悖论、三关式悖论、离四句悖论等通过这四种悖论方法,我们可以从中启发人生的智慧一、自指式悖论这种形式的构成与我们对于某些语句可以自我指称的认可密切相关,其一般格式为:命题:A→X,读作“本命题A蕴涵任意命题X”允许这样的陈述形式,本身就已经蕴涵着任意命题X均为真,于是导致悖论由此可以得出,正因为有这样的悖论结果,才可以揭示“一真一切真”的结论,说明正是一切无分别的禅境这种自指式悖论的语言陈述,在禅师的具体运用中有丰富的表现方式1、 肯定性自指这是从正面肯定地回答对方所提出的疑问在禅宗中有则公案便能说明这一点。

赵州从谂拜禅师未纳戒,便前往池阳,参礼南泉普愿禅师从谂问南泉“什么是道?”南泉答:“平常心是道从谂问:“道可以衡量、判断吗?”南泉云:“心一趋向,那就背离了道了从谂问:“如果不这样思考,那怎么知道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呢?”南泉云:“道不属于知,也不属于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如果真正达到心不趋向于道,那境界就像虚空一样,廓然无物,荡然豁然,怎么可以强作孰是孰非的评论呢?”赵州从谂言下顿悟,心如朗月当时,赵州作为一个年轻的和尚,还需要南泉的指点赵州问:“什么是道?”用了一个虚幻的字眼来表示他所追寻的真理你会怎样告诉别人那伟大的道,其实就是在我们脚下的人行道?南泉试着说:“平常心就是道”如果你认为道是虚幻和精神上的,那有什么,你的平常心离它更远呢?禅修就是尽力使这些看似悖论的事物相一致如果这就是道,为什么会觉得它不像呢?你一直在期待什么呢?“道可以衡量、判断吗?”赵州想知道,如果平常心就是疲乏,我怎样修行?南泉回答:“心一有趋向,那就背离了道你追求一些东西表示这些是你现在没有的那你有多大机会能找到它?现实是你需要付出努力尽管环境际遇是不能挑剔等待的待机而动往往是虚度光阴人的一生是虚幻、短暂的;至多不过百年。

在如此短促的人生中,愈是刻意追求虚无的东,俞愈会过得空虚,把握当下,是最实际,最有用的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世界,那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尽量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对自己的现在要感到满意,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好好享受生活给你的一切,安心做好眼前的事情这里,南泉所说的“无记”是指不能断定为善还是为恶,是有碍于修习佛法的一种情形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是理性崩溃的时代,善恶的标准变得混乱不堪,但很多现代人最热衷的一件事依旧是评判善恶,并被混乱的善恶标准所左右,明明是出于一种自私、狭隘、愚蠢的目的,这些人却总能根据自己界定的善恶标准为自己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其实善恶之间取决于一心,关键在于我们用怎么的心态去生活公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用平常心来待人处理,平常心不仅能使我们对待周围的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且以平常心观不平常,则事事平常,事事顺心,无时不乐,无时有忧真正的平常心就是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简单,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低贱的工作,只有低贱的人2、反问自指这一类自指常常禅师主动地进行反问,让对方从侧面启发其中的道理唐代佛光禅师修行参禅专心致志,四方僧侣禅客纷纷前来拜访请教。

但是每当弟子前来通报有人向他学道时,他总是反问:“谁是禅师?”佛光禅师专注禅理,即使在吃饭时,也在思考弟子见他手拿碗筷不动,就时常提醒他:“师父!吃饱了吗?”他竟然忘记自己在吃饭,反问弟子:“说什么?谁在吃饭?”可见其专致的程度,甚至于身体力行,进行农作时也不分心有一次,弟子担心他太累,提醒他:“师父!您真是太辛苦了!”佛光禅师却反问道:“谁太辛苦了?”一天,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出外参学20年后归来,向师父汇报自己的参学体会,佛光禅师带着欣慰嘉勉地听着最后大智问:“师父,这些年来,您生活得怎么样?”禅师说:“好啊!天天诵经修道,说法著述,每天都在法海中遨游成界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忙很开心大智关心地说:“师父,您也应该多注意休息!”两人谈到半夜,佛光禅师对大智说:“你先休息吧!等明天天亮,我们再谈吧第二天清晨,大智还在睡梦中,就隐隐地听到师父的阵阵诵读声到了白天,佛光禅师更忙,没有一丝空闲,不是接待前来拜佛参禅的人,就是执笔披阅弟子们的民卷和撰述讲稿大智实际忍不下去,并问:“师父!分别这么多年,您每天都是这么紧张地生活吗?怎么不见您衰老呢?”佛光禅师笑道:“我可没有时间想到老啊!”这样的反问自指,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只要具有忘我精神,就能让自己闪耀出永恒的光芒。

的确,忘我是一种精神,也是力量的源泉忘我,就是除了事情本身其他一律忘掉的境界,那是一种超然,一种物我两忘忘我也代表不屈不挠,坚持到底当你对某件事能够达到忘我,你也就能发出无比的毅力和意志力去实现它当你进入忘我的状态,你能够充分把握此时此刻,真正地享受并欣赏你在做和你所拥有的一切事物世上无所谓高尚的职业,也无所谓低贱的职业人对于工作常有三种心态:一是工作是苦差事;二是工作是养家糊口的饭碗;三是工作是人生一种伟大的享受毫无疑问处于第一种状态的人是可悲的,处于第二种状态的人可以理解,但是也很可怜只有第三种状态,才是我们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当每个人都将工作当成一种快乐,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饭碗,那么,他就能一心一意工作,把当作场当作修行的道理,那么,所有的烦恼、痛苦、困难和压力等,都将成为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最好动力,就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和作用3、隐含性自指这一类是通过悖论的显现,来暗示不可言说的真性,或者说来显现超越逻辑思维和语言描述的佛性、自性唐朝时,有位石巩禅师接引学人慧藏慧藏原以打猎为生一天,他追赶一只鹿,把鹿射了一箭,鹿很痛,就带着箭奔到马祖庵中来慧藏一直追到寺庙,遇见马祖禅师,便问:“你看见一只鹿跑过去了吗?”马祖反问:“你从事什么职业?”“打猎。

你解箭吗?”“解箭马祖又问:“你一箭能射几个?”慧藏答道:“能射一个马祖便说:“你不解箭这个猎人非常气愤地说:“你说怎么样才叫会射箭呀?”禅师说:“你一次只射一个猎人反问说:“你懂射箭吗?你一箭能射几个?”马祖答:“我一箭能射一群慧藏说:“我一次射一个,你怎么能一次射一群呢?你讲话不实在,一支箭一次只能射一只动物,你怎么能够射一群呢?”禅师说:“彼此都是生命,如果你真正会射箭的话,不应该射杀动物,你应该把你智慧的剑面对自己的心去射善于降服其心的人,才是真正善于射箭的人慧藏说:“你要我自射,但没有下手处马祖便说道:“你无始劫以来的无明烦恼,今天都算断绝了慧藏言下大悟,抛下弓箭,礼拜禅师,出家为僧解箭”,就是指理解射箭之道慧藏禅师原本是一个猎人,他的本性中有一颗怜悯心,但他的贪欲蒙蔽了心智,只知晓小的怜悯,不知对有情众生的慈悲同样,有时我们因总把眼光放在外界,追逐于自己所想的美好事物,常常忽视了自忆的本性,在利欲的诱惑迷失了自忆,所以才终日心外求法,患得患失如果能明析自己的本性,坚守自己的心灵领地,又何必自悔自恼呢?做人首先要做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真正算是自己的主人。

二、回互式悖论这一类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属于肯定性回互,这是一种出语尽双,来去要因其形式为:“问:什么是A?答:B再问:什么是B?答:“A 有人问荷泽神会禅师:“什么是常?”神会答:“无常就是常又问:“我今问的是常,为何答无常就是常呢?”神会说:“因为有无常,人们才说常,如果没有无常,也就没有常意思是说,常的意义要通过无常来说明,没有脱离无常而独立存在的常同样,无常的意义也必须要由常来解释,也没有离开常而孤立存在的无常常与无常是相对而存在,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非常非无常的意义人最富贵的是生命,人生有苦有乐,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让人乐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让人苦得无味人生最好在苦与乐中调出滋味,过不苦不乐的生活,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无常就是常”说得多好啊!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听多了,这是认命,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能把无常当成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虚心接受,凡事拿得起放得下,不执著于得失,不拘泥于成败,如此在生活中才能不浮俗世,适性随缘,清清净净过一生第二种形式属于否定性回互,形式为:“问:什么是A?答:B再问:什么是B?答:不是A。

药山禅师在参禅打坐时,有人问:“师父!你在那里思量什么呢?”禅师答:“思量个不思量又问:“不思量如何思量?”答:“非思量不思量”的意思是指我们以有色眼光判断之前的本来面目、那些质朴而清纯的事理我们只有把身心沉浸在不思量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就是闭上双眼,驱散心中的杂念,集中精神,然后用心凝视自己要创造的事物人的眼睛通常有一百五六十度的视野,如果盯住一点来看,其他的事物就会被排除而不见如果为了能看清四周的一切,眼睛只好时常左右移动,如此看到的事物十分杂乱,心情也就无法安静下来,最后什么也看得不透彻不思量”就是“观”无形的物,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无法掌握事物的真相,也不会产生新的创意苏乐坡有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我们所观察的角度不同,导致所看的景象也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不要为形式和观点所拘泥,要从各种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拘泥于自已主张的人都是出于将自己的看法绝对化的狭隘心理,常常会产生“晕轮现象”,所以我们对事应该培养出“不思量”看法才行三、三关式悖论“初关”破世俗有而说无,是一非;“重关”破出世无而说有,是再非;“牢关”破有又破无,是双遣在《金刚经》中有段禅悟的三段式,其句式为:所谓某某,即非某,是名某某。

一般的含义为:所说的某某现象,空无自性,所以“即非某某”;而称之为某某,只是假名,所以“是名某某”,就是一种“三关”模式如《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此句省略了“是名佛法”意思是说,所说的佛法,空无自性,即非佛法;只是假名,是名佛法相关的还有一种说法:佛法犹如手脂,手指可以用来指示月亮所在之处,佛法可用来指示真理所在之处,但手指本身不是月亮,佛法本身不是那被指的真理,只是一套名相体系道元《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从漪上座行脚到汝州西院,时常自叹道:“莫道都是会佛法人,找个举话的人也没有?”西院思明禅师听后不吱声一天在法堂时,西院召唤:“从漪!”从漪闻声抬头西院说:“错从漪前进三两步,西院又说:“错从漪索性走近前,西院又说:“刚才两错,是上座错,是西院思明的错从漪答:“是从漪错西院思明禅师说:“错!错!”于是说道:“上座且在这里过夏,待共你商量这两错从漪觉得没趣,便离开了西院从漪后住相州天平山,每举前话时,就说:“我行脚脚被恶风吹到汝州,有西院长老勘我,连下两错,更留我过夏,待与我共商量我不知道怎么是错,我启程向南方去时,早知道错了莫道都是会佛法人,找个举话的人也没有?”自己说大话捅娄子,怪谁?行脚之人,还肚子还装得满满的自认为是禅,到处放轻簿,不栽跟头才怪!因此,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