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农村金融服务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农村金融服务研究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农村金融服务研究报告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然而,现有金融体系在服务农村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的货币水平低,农村金融所依赖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相对弱势而选择“自我修正”,大量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空心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金融的缺失。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独立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作为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业发展银行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
2、构。其经营范围过于狭窄。主要负责为粮棉油收购、储运等提供资金。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不涉及。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将面临严重的业务萎缩问题,对农业发展没有真正起到支撑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被“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偏离了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农业银行将农业资本从农业同时转向工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贷款业务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支持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发挥主导作用。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但它们很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但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其资金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存在“农村信用社难农”的严重问题。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难以获得贷款。为了防范贷款风险,农村贷款需要满足苛刻的条件。大多数农民贷款错过了农业贷款,因为他们不能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抵押、抵押和房地产此外,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的设计也不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的特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资金需求大,周期长,而贷款产品实际额度小,期限一般为一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的负担能力。浮动利率制度实施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
4、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了利润最大化,所有贷款都提高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差,金融生态被破坏。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难以调查其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贷款需求普遍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这使得大农户贷款、私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困难重重。这在农业领域需求量很大,急需扶持,才能形成需求。此外,农民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一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性,金融风险增加。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的困难,但喜忧参半,同时也增加了农民负担和农村金融
5、风险。由于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和隐患日益突出,由此产生的经济纠纷呈上升趋势,间接影响社会稳定再加上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条、无合同、无担保、隐蔽性强,给犯罪分子利用的机会,绑架甚至导致刑事案件不可避免民间借贷利率普遍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风险集中,扰乱正常金融秩序。另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受到高利率的吸引,容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的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增加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用总量的监控。民间借贷投资具有一定的逐利性和盲目性,资金的流动与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不匹配,使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诸多障碍。农
6、业保险机构经营的障碍是:保险资金少,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保险险种分类和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农民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关系不畅,行业自律监管不到位,风险和补偿机制不健全。二、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与升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当前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改革创新,以满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和乡镇企业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特色,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清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
7、撑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1.营造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政府主导、横向联动、金融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和监测,开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量化评估,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外部生存环境。第一,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完善信用文化,广泛开展信用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
8、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
9、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
10、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2.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
11、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
12、、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另外,要
13、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
14、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3.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制度,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树立以改革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构建起涵盖农村信用社各部门、各岗位以及每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考核、真正使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其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同时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强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地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内控执行效果;强化增资扩股工作,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再次,
15、完善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选择上,要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及效率管理和监督原则。要做到入股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农民的命运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安排,创造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在组织内部结构机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统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和他的风险主体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应由他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最后,加强风险防范。努力扩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改善自身经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加大
16、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务,强化信用社与社员的联系,使入股社员得到实惠,提高人们的入股积极性。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应该多样化,资金的投放领域和投放对象应该广泛化。提高信贷质量。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严格信贷审查,加强信贷管理,及时催收贷款。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应构建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首先,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继续支持国家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在业务拓展上,农发行在目前基础上调整充实业务范围,积极开办粮油产业化经营贷款、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支持农村发展的综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