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 感 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第二节 咳 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 21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22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 41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第三节 眩 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 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CT、MRI检查 3 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例方:龙胆泻肝汤 2 风阳上扰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例方:天麻钩藤饮. 3 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4 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光,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例方:归脾汤 5 肝肾阴虚 症状:眩晕日久,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例方:左归丸. 6 瘀血阻窍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例方:通窍活血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或生田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阻窍证. 1.2 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2 中药针剂 2.1 黄芪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注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22 瘀血阻窍者,可酌情选用川芎嗪、血栓通、蝮蛇抗酸酶、丹参注射液治疗 3 针灸疗法 可选内关、列缺、太冲为主穴,酌配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等穴,每日针1~2次 4 西医疗法 4.1 高血压病者可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4.2 贫血者可适当输血,补充铁剂等治疗。
43 眩晕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镇静剂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2 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变第四节 胃 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