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教案(含解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教案(含解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诗12019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诗22018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
3、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诗32018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
4、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诗42018全国卷,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
5、.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诗52019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6、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考法1 鉴赏人物形象12017全国卷
7、,15,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既要联系诗意、相关背景,还要参考诗人一贯的性情。首联点题,写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
8、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而且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只是暂时分离。“那因远适更沾巾”巧妙化用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明一向乐观旷达的诗人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作儿女之态。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白帝【注】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该题有两问,对于第一问“诗歌尾联中的寡妇是怎样的形象?”,考生需要简明概括;
9、对于第二问“她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考生则需要具体分析。分析寡妇的形象,要将其置于安史之乱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千家今有百家存”,社会凄凉萧索、满目疮痍。她的丈夫或许死于战乱,其生活之困苦、心境之悲凉不言而喻,但是她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救助,反而需要面对官府严苛的赋税,尽管她苦苦地诉说哀求,还是被搜刮殆尽,她是“恸哭秋原”上苦难者的代表。这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官府的残酷无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府不体恤民情的暴行的批判和对苦难百姓的同情。方法点拨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作用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典
10、例1】中题干明确要求分析诗人的形象,【典例2】中的寡妇形象则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歌内容、注释等,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如【典例2】根据 “千家今有百家存”等诗句以及注释内容可知,诗中的寡妇是一位身处乱世、孤苦无依、饱受压迫的妇女。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如【典例1】,结合苏轼的作品风格及其乐观旷达的心态不难概括出其性格特征。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
11、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如【典例2】中尾联使用了“哀哀”“寡妇”“恸哭”等词语,一位孤苦无依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使人心生悲悯。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如【典例2】,诗歌所描绘的就是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环境。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设问方式
12、】这首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比较两首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第二步,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第三步,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参考句式】这首诗歌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歌通过()(如语言、手法、内容等),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考法2 鉴赏事物形象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
13、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从全诗的关键词中寻找答案,如“恬淡”“自清”等,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歌的最后两句既体现了山泉的品格,也是诗人自我情怀的抒发。方法点拨把握物象寓意,体会思想情感1.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物象及其寓意。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都与愁苦有关;寒蝉,象征高洁清廉、清高自守、凄切悲凉;月亮,象征家国之思、行旅之仇;等等。当然,有些物象表达的意思
14、不固定,考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考生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或诗(词)句,包括形态、色泽等,以及描写物象所用词语或诗(词)句的情感色彩,由表及里,把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挖掘出来。如【典例3】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从正面描写了山泉的脱俗形象。3.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分析物象蕴含的意义与情感。从人与物一体的角度体会事物形象象征的某种操守或情感、某种向往或追求。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借描写事物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现的寓意。如2018全国卷,15,“酒”在诗中两次出现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烘托了诗歌的气氛。答题思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设问方式
15、】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诗歌中的语句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的主要物象的外在特点。第二步,结合诗(词)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挖掘出物象内在的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参考句式】诗歌中的()具有()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的情感(或“追求”)。考法3 鉴赏景物形象命题角度1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意境氛围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齐州送祖三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准确感受意境氛围的能力。“天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