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研究方案理化生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主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做出积极重要的贡献。随着理、化、生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理、化、生实验教学指导社会实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日益凸显出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理化生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更是提高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好机会。科任教师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 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一、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在我国
2、漫长的应试教育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理、化、生实验教学的开展一直采用教材中固有的模式,它虽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固有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日益体现出它的不足之处。一方面,它无法解决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素质教育”的全部难题,实验教学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教材模式;另一方面,固有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的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实验教学资源闲置与浪费,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再则,它侧重于学科知识学习为中心,以知识为立足点,科学技术、技能和社会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不够,课程远离学生的
3、实际生活,学生在教学中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更好发展。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虽然,全国上下广泛推行新课程改革,但是,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象。这其中首要原因是传统教育在我国根深蒂固;其次,我们还没有形成一支真正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教师过份拘泥于统编的教科书,这种思想与课程教学的目的存在着强大的反差,尤其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思想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对理、化、生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远不够。甚至,还存在否定理、化、生学科综合、知识交叉的教学思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当前中学理、化、生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
4、根本导向和主要内容。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化生教研组所做的“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研究”课题,最主要的取向是借此消除理化生教学与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推出“从学科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归学科”的教学模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化、生千变万化的现象,揭示自然规律,并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更好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借助此研究,将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带进学科实验教学中,通过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的认识过程,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好与和谐、以生活中的美丽元素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借此研究,形成我校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校本教
5、材。第四,借此研究,消除理、化、生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误区,培养理、化、生教师“从学科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归学科”的教学理念。三、课题界定1、“理、化、生”是自然科学中的三门基础学科,本课题研究的是七、八、九年级阶段的三门学科内容。“理、化、生实验教”是指教师为检验理、化、生学科理论或假设组织一系列操作或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技能。2、“生活化模式”指某事物具有生活性质或状态的标准样式。3、“研究”是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4、概念的内涵“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研究”是“学科走向生活,生活回归学科,学科指导实践”模式。它包括“从学科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归学科”和
6、“学科指导实践”三个层面的内容。 即“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融合。四、研究目标及意义、课题研究目标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探究、运用及推广;培养学生理化生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和转化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题研究的意义理化生教研组所做的“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研究”课题,最主要的取向是借此消除理化生教学与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推出“从学科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归学科”的教学模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1、通过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研究,揭示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同
7、时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更好的生存积累理论基础。2、借助此研究,将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带进学科实验教学中,通过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的认识过程,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好与和谐、以生活中的美丽元素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我校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校本教材地方理化生实验教学辅导,促进本地区理化生实验教学更有效开展,为理化生教师更好组织实验教学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4、借此研究,消除理、化、生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误区,培养理、化、生教师“从学科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归学科”的教学理念。五、研究内容1、理化生学科实验应用本地区生活资源的
8、实验研究2、理化生实验诠释生活常识、自然现象以及指导生活生产的实验研究;3、学科实验相关的本地区生活常识、自然环境现象和工业排污处理原理的调查研究;4、“学科走向生活,生活回归学科,学科指导实践”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构建、推广及应用的调查研究;5、“学科走向生活,生活回归学科,学科指导实践”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应用价值调查研究;6、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的实效性调查研究。六、课题理论依据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
9、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七、研究假设及创新之处如果说生活经验是“船”,实验教学是“水”,那么,教学的目的就是“怎样借助水让船到达彼岸”。假设一:用丰富的生活资料和生活经验完成教材中有限的实验教学内容。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实验教学生活化”。即: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生活物质、生活经验来完成
10、课本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生活物质和生活经验等,由教师和学生有目的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用于弥补课本的空白。假设二:利用课本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同时设计出与生活相关的实验教学方案。本课题试图通过“从学科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归学科”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研究,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教学内容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实验内容,把学生生活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理、化、生教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理、化、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科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
11、存在的问题。将研究中积累的经验收集起来整理成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校本教材,并在理、化、生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八、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以实验观察法为主,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辅,遵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实验法:重点在理化生实验教学上进行实验研究,本课题拟设计理化生实验教学生生活化模式和设计使用本地区生活资源、生活经验完成实验教学进行课题相关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法:即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问卷调查方式,重点突破课题的难点、要点。本课题拟对 “学科走向生活,生活回归学科,学科指导实践”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的研究,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教学内容还原为
12、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实验内容,把学生生活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注重面上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九、实施步骤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经验,探索规律,建构理、化、生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本课题研究经历两年时间,具体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0月):筹备、组建理化生课题组、开题调查理化生教研组于2007年9月,课题组以本校、昂洞中学、水田民族中学和碗米坡中学为样本,着手于实验教学生活化模式研究的调查。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9月)主要任务是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开展关于贴近生活、社会实践的理、化、生
13、实验,探究适合本地区中学理化生实验教学的方案;同时,要求课题组教师按照探究方案积极开发实验教学,并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开展“走近生活”、“土家渔业生活”和“回想我的生活习惯”等有益的生活实践活动。其次,在这一阶段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经验交流等,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理化生实验教学。第三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7月)以开展实践活动为主。这一阶段要求课题组成员设计社会实践方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实践经验指导和填补教材实验内容的空白。1、生态污染调查。主要内容有:组织七、八年级学生“工业园和宝塔山排污处理调查”活动、开展“碗米坡水源与网箱养鱼调查研究”和“梭西沙
14、河环境与竹鼠养殖调查研究”等调查活动。2、实践教学探究活动。课题组设计和组织了一次实践探究教学活动,参与对象是九年级57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活动的主题是“这是为什么呢?”,活动地点是昂洞起车村,活动方式是要求学生到农民家亲经历一天的生活生产。第四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课题组就学生在课题研究的前后期从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和学习探究能力作测评调查。积极采取书面问卷或社会调查方式,综合分析实验教学对学生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等等;并制定出具体的理、化、生实验教学课程目标开展对现有课程的追踪和完善,使现有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和学生实
15、际,构建生活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1 、 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经验,教研组成员调查现有课程中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并对实验进行分类,然后形成一个调查报告。2 、 在开展调查的同时,要求课题组教师做出实验方案,以备实验使用。3 、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重在于学生的参与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师生在实验教学中的配合。4、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研究,认真组织教学、参与交流和讨论,按时完成阶段性任务,并整理成文字资料,在适当时形成个人论文或经验交流。5 、 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必要时,补充一定的实验教学设备,以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十二、预期研究成果及成果表现方式阶段性研究计划阶段研究具体时间安排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落实人第一阶段2007.10.102007.11.10调查现行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调查报告龙秀明王 芳孙显芸白绪珍龙秀明2007.11.112007.12.05设计实验实验方案王 芳课题组成员2007.12.062008.01.05学生实验、实验报告孙显芸王 芳孙显芸白绪珍2008.01.062008.01.08通过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