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傈僳族手抄报.docx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76KB
约20页
文档ID:520525130
傈僳族手抄报.docx_第1页
1/20

傈僳族手抄报篇一:傈僳族礼仪 傈僳族礼仪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篇二:傈僳族文化 曾金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流传下来许多手工艺,有纺织、编制、刺绣、挑花、木刻、铸造等傈僳族的手工艺有其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蕴含了傈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素养 纺织是花傈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将火麻加工成麻布这其中有种、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加工环节纺织是花傈僳服饰的第一道工艺,也是服装的底料 傈僳族的编织有麻编、草编和竹编,用麻线编织挪扒是傈僳妇女普遍爱好的一种手工艺挪扒为呈猪腰子形挎包,傈僳汉子和妇女随身之物,编织有固定的款式,大小不一,精美之处在于挪扒不同的织纹和刺绣,挪扒经久耐用,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是傈僳姑娘订情之物。

傈僳族的麻鞋柔软耐磨,编法和形状与汉族的草鞋区别不大傈僳族喜爱用竹子编织生活用具箩、筐、筛、竹席和篱笆等,形状与汉族的竹具基本相似草编主要是编织草帽,草鞋等傈僳族还有用棕树叶编织蓑衣的工艺,其形态古朴、耐用,与汉族蓑衣大不相同 花傈僳的刺绣、挑花集中反映在服饰、挪扒上刺绣手法与汉族相同,图案以花草为多,形态多种挑花是以数沙的方式在麻布上挑出各种几何图形花傈僳妇女服饰以挑花为多,领边、袖口、腰带、飘带上随处可见其五彩缤纷图案花傈僳妇女的服饰因挑花而显得十分美丽银铸饰品是花傈僳远古就有的工艺花傈僳妇女佩戴的耳环、项链、领泡、手镯等,造形各异,精巧美观此外,用银或铜铸成几何图形花纹的烟斗也是傈家汉子的心爱之物傈僳族的木刻主要是餐具,以木碗、木杯最多见 甘娣春 尔萨是傈僳史诗中创造天地的天神,是花傈僳人非常崇拜的神明,在他们的眼里,尔萨神不仅创造了天地而且创造了整个傈僳族群当大山的风又一度灿烂了栅栏两边的苦荞花,喜欢养蜂的花傈僳人又迎来一个甜蜜蜜的季节老阿爸握了一生火铳的手赶起了羊群,老辣的兰花烟卷起所有的往事,从遥远的青海湖迁徙到奔腾的金沙江,他们祖祖辈辈与木楞房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山腹地,白云深处,或依山或傍水,一户户,一村村,青灰的屋脊上堆满曾经的游牧部落的故事。

羊肠小道印着山里人麂子一样的脚步,走过牧场、山林的花傈僳人,把一颗疲惫的心栖息在木楞房的火塘边 拨开大山洁白的面纱,嗅尽每一朵野菊花的清香,看够每一枚寄生的蕨叶,在那些唰啦作响的玉米地掩映之下,花傈僳的木板房现出了它原始的姿态远古刀耕火种的日子,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花傈僳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方式,当然也包括他们生息繁衍的场所这些散落在山间的花傈僳民居,在古时和现在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就地取材是花傈僳人修房造屋的古老传统用大小均匀的圆木搭成框架后,用木板或茅草盖上屋顶,这就是旧式的花傈僳传统民居——木楞房房顶用的木板相当讲究,要精选材质优良的松树或罗汉松,将木头均匀地分成四块后再手工解成薄板,一般在4至5寸宽左右,长度不限如果盖草顶,要精选色泽金黄、苗叶壮实的毛针草木楞房冬暖夏凉,外型美观,是花傈僳传统的古老民居还有一种是现在保留下来较多的木板房,房屋的四面用1至2寸厚的针叶松或罗汉松板围成,中间有柱子支撑,有隔墙、挑椽及廊檐等,顶上盖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崇尚自然的花傈僳人收起了火铳和弩箭,放下了手中的砍刀,为了把树木留给森林,把青山留给后人,花傈僳改写了千年的传统,与汉民族一样住起了土墙瓦屋面的房子。

不管是哪一种民居样式,他们的房子都是人畜同院,上下两排,一般都不设围墙,因为在他们的民风中,偷盗是人人唾弃的可耻行为,所以在傈家山寨几乎昼不关门夜不闭户,傈僳族史诗中唱到“手心没有出过汗的不拿”,就是最好的佐证 花傈僳人崇尚自然崇拜,在造房时相当讲究风水,在修造之前要看好方位,特别是堂屋的门向,一般都要选择向阳的缓坡家里的依扒(阿爸)看好后,还要请村里的尼扒(巫师)来测看,尼扒认为可以,就在原地动工,如不行就要另择吉地方可修造盖房顶特别有讲究,不能太陡也不能太平,据说这样择地后修好的房屋才能贮财,喂养牲口才能一帆风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早晨,新居落上了最后一片青瓦,阿爸踏着晨雾,翻山越岭请来了尼扒,是安放火塘的时候了在大山深处的花傈僳人家,火塘是心中崇尚的神灵,也是一家人活动最多的地方,所以对火塘安放位置也相当讲究,火塘必须安设在堂屋中相传,牟西毕扒(祭司)从蒙汗滴哩带来火种,整整传了六十代才把火种传到了姑复(即今天的云南华坪和四川盐边地区)因为火种来之不易,傈家人把火的生命和家的生命连在一起,虔诚敬奉傈家人敬奉火塘有一套规矩,不容许一切对火塘不恭和.的行为花傈僳人家非常讲究在火塘边围坐的次序,男长辈一般在火塘的左边,女长辈在火塘的右边,下方才坐小辈。

火塘上方左边的墙壁上安放香火板,主要用来供奉去世的父母,在花傈僳的风俗中,香火只供奉自己的上一代祖先,即父母亲如自己的父母亲去世后,子女就要将供奉祖父母的香火板烧掉,安放上父母的香火板,年节时虔诚敬奉 大山的夜很长很长,漫长得就象脚下永远没有尽头的山路,围着火塘,铁三脚上翻滚着水花,夹杂着下房里老牛的反刍,老阿爸的故事融进醇香的茶碗,火光映照着壁上的玉米和辣椒,金黄的是岁月,火红的是日子 勤劳的花傈僳人世代喜好养蜂种树,他们的心中,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灵气所以,只要你走进傈家山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绿荫蔽日,春暖花开时节,姹紫嫣红,蜂飞蝶舞到了秋天,荞花烂漫,果实累累,好一派傈山胜境,不由你不驻足赞叹 杨世祥 傈僳族的祖先崇拜学说认为:人死灵魂不死,在弥留之际,灵魂即已离开躯体,但灵魂因不知道前往祖先发源地的路线,还会在躯体周围逗留并扰乱亲属,所以在入殓和下葬时,需由毕扒(祭司)吟唱古歌《创世纪》,为死者的灵魂指路,送回祖先发源的地方,这就是傈僳族所说的“做道场”,只要死了成年人都得有这个仪式傈僳人基本上都听过这部十二章节、二十多万字的诗体古歌《创世纪》只由为数很少的毕扒用口传的方式掌握着,在傈僳族的生活中,毕扒和《创世纪》古歌显得相当重要,可以说不可缺少。

从史学的观点来看,《创世纪》内容以迁徙为主,还包括哲学、宗教、占卜、艺术、牧耕、医药、道德、战争等内容,对一个史料记载较少的民族来讲,有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比如傈僳最终形成单一民族的发源地蒙汗滴哩(青海湖),就是在古歌《创世纪》中发现的,这段歌大意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住在湖边??”,从古歌中,还可以考证与彝语支各个民族的渊源关系等另外,不管是金沙江、怒江的傈僳族,还是缅甸、泰国的傈僳族,几次民族迁徙的原因及线路,在各地《创世纪》古歌中基本上一致缅甸傈僳族做“道场”所吟唱的《创世纪》中就有峨绿瓦(玉龙山)、娜依墨博(金沙江)等地名,这给傈僳族是东往西迁,还是西往东迁的争论提供了可供考证的论据 《创世纪》单纯地作为一部音乐来讲,可以说是傈僳族最古老的调子,傈僳族从形成单一民族到现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创世纪》从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调子用于做指路道场指路道场是傈僳族中最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所以《创世纪》调子是不可能更改的因此,今天所听到的《创世纪》古歌调子和二千年前应该说没多大差别,这就是吟唱《创世纪》古歌所具有的那与众不同的音乐魅力,一种悲壮的音符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内容,让听者感受到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甚至让人泪流满面,长泣不已。

《创世纪》古歌是傈僳族文化、政治等综合性的一个历史沉淀物,是傈僳族历史发展中的百科全书说它珍贵,历史研究价值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还是这部古歌随时都有消失的危险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尽快收集、翻译、整理《创世纪》古歌,以防止民族文化的消亡 杨世祥 花傈僳的宗教信仰,属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范畴主要信仰的鬼灵有池泥(吸血鬼)、尼全(水、龙鬼)、杂皮尼(乞丐鬼)、候门尼(饿死鬼)等50余种神灵有洼苦尼(山神)、米斯尼(箭神)、阶罗尼(尘神)、聪莫尼(祖神)、尔萨尼等10余种传说尔萨神是天上最早的、最慈善的一个神,傈僳族认为人的降生祸福由尔萨神指定,因此最崇拜它傈僳族过去认为这些鬼神是不可冒犯的,它们主宰着世界,降祸福于人们,所以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都有附神的树,这种树不能砍伐,每年祭祀一次或者有疾病流行就杀一只公鸡和两个包谷粑粑祭祀上山开荒或盖房等作业前,都要请寨中会卜卦的长者问凶吉,以免触犯“神灵”狩猎前后也要向猎神敬供,打着猎物后还要鸣枪向猎神致谢祖先崇拜是傈僳族最普通、最为虔诚的一种崇拜傈僳族认为,老人死后,他们的灵魂不死,可以造福家人,故设神龛供奉祖先,神龛不能任意搬动。

除祭祖节日外,逢年过节对神位献酒肉祖先神位的神龛安放在堂屋的左右上角,男放左边,女放右边 傈僳族过去不懂医药,土医也只能治外伤,人畜有病即以为是鬼怪做祟,请“尼扒”(巫师)祛鬼,祛鬼时先由尼扒侦查是哪种鬼作祟,而后杀牲驱赶,若病仍不愈,就另请“尼扒”侦查再杀牲敬另一种鬼因此有的往往杀牲数只,祭多次,但病仍不愈这种迷信对人危害较大,有的人家因祭鬼神而破产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傈僳族人民的关心,随着无神论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这种迷信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 “毕扒”(祭司)是傈僳族口头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他们常常能背诵《创世纪》、《伦理道德》、《生产调》等上万行的傈僳族叙事长诗,人们公认,“毕扒”的.地位很高,土司及上层人物都很器重他们毕扒”是傈僳中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们熟知傈僳族的历史渊源,通晓史事典籍和占卜,还懂得天文历法医药等知识,可称为古代傈僳族的.,在.上很受人尊敬在历史上,“毕扒”曾多次发起过反抗土司、地主封建统治压迫剥削的大起义,其中文乐公寨傈僳族“毕扒”唐贵(丁贵)于1820年至1821年组织云南华坪、大姚、永胜、永仁和四川德昌、盐边等地各族人民进行的抗清起义,声震滇西,震惊清朝廷,为求得各民族生活、地位平等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多少年来被各族人民广为传颂。

“毕扒”一般由男性承担和接班,不脱离生产,不同于人为宗教中的宗教职业人物,也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索取更多的报酬基本上兼职,在傈僳族中较有威信和影响华坪县丁王村的“扁都毕扒”,青龙的“岛云龙毕扒”都是当时精通《创世纪》,在县内较有影响的“毕扒”他们能唱上万行诗歌,能吟诵人死后三天三夜的悼词史诗毕扒”的主要职能是:主持丧葬和平日祭礼,治病、合婚、占卜等新中国成立后,“毕扒”仍是傈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尼扒”(巫师)、“捏玛”(师娘),不受师传,不懂史诗,他们为人驱鬼送神的做法,纯属以迷信手段讹骗群众,索取群众钱物为目的 傈僳族的禁忌很多,例如忌偷别人的东西有“自己手心不出汗的东西不拿”的优良传统;忌用污秽的语言骂人;忌在长辈祖先面前说流话;忌在墓内葬入铁器和猎毛;忌随便动供奉祖先的房角;忌吃狗肉、骡肉、马肉;忌从屋内火塘上越过;忌坐门槛;忌在产妇不满月时闯入;禁止打布谷鸟(说该鸟是天神派来);禁止砍动神树等 杨世祥 傈僳族.的婚姻家庭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形式在过去也有一夫多妻的情况,主要存在于婚后不育的和富有人家古老的婚俗也有姑表优先婚,即舅舅家的男孩子可以优先和姑母家的女孩成婚,不管舅舅家的男孩多大都可优先和表姐、表妹结婚。

古老的傈僳族婚姻以包办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