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998040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5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九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子弟中学 郑永洁第十九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子弟中学 郑永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是最基本的几何知识之一,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也是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在这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学“有用”的数学,掌握“必须”的数学. 教材处理: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体系. 本节内容相对旧教材作了很大调整: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1、2、3的探究及应

2、用、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 基于设计理念,我做了如下处理:(1)借鉴旧教材设计了概念探究活动;(2)将新教材中性质1、2的探究活动开放,给学生探索与想象的空间;(3)将性质3的探究活动重点放在平行四边形对称性的探究上,以突破难点. (4)把一道命题证明的练习题改编成探究活动. 同时练习中适当使用开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个性潜能,力求在深挖概念内涵;拓展性质外延;深化练习效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及全等三角形;多边形的有关知识等,这些都为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好了知识

3、储备.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点滴的生活经验,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信.三、设计思路:鉴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学活动不仅要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更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身心特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时我综合了如下几方面: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教师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策略方法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初步运用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概念及性质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交流、推理等数学活动,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体会运用类比、

4、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本质属性及灵活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一门艺术,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而培养学生“会学” 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让学生能类比以往探讨知识的方法来指导新知识的探讨. 所以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这一课时,我首先要让学生和三角形学习进行类比,一是知识结构上进行类比,二是学习方法上进行类比. 当教

5、师提出这节课要研究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时,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结构会明白:一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二要懂得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三要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构成元素,四要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五要学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只有掌握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学有目的,学的主动. 其次要善于在方法上进行对照,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新知,并在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改变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可以把各局部知识组成整体知识,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 七、教学方

6、法:采用探索交流与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和简单的教具辅助教学.九、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发现、小组讨论、猜想论证”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认知的全过程.十、教学内容:教学环 节问题与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调控措施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大自然和人类的杰作,各式各样的图案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像建筑师创作的高楼大厦、漂亮的瓷砖、庭院的竹篱笆等等,都渗透四边形的影子. 了解四边形你不仅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设计出许多漂亮的图案. 要想进一步了解四边形,今天就让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走进我们的课堂. 提出问题:请

7、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知识结构,平行四边形应该研究哪些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出图形. 让学生明确从概念表示构成元素性质判定这五方面学习,使学生学有目的. 仔细思考,回答问题独立思考后共同交流.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若在此环节中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教师渗透类比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实践交流探索新知活动一:概念探究: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有几种位置关系?两组对边不平行.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两组对边平行. ABCD(1)概念(2)表示(3)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561243要求学生画出图形. 强调分类依据,按对边是否平行去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对边的位置关系叙述定义.

8、若有学生不能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方法,教师提示学生可类比角、三角形、四边形的表示方法,强调记法读法及表示时按顶点的顺序书写. 仔细思考,动手画图. 思考回答叙述定义猜想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方法. 快速抢答.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 一个“四边形”必须具备“两组对边平行”才是平行四边形;反之,对于平行四边形,就一定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一个“四边形”. 同时指出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是判定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渗透类比的思想.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角内角外角实践交流探索新知实践交流探索新知二、性质探究:1、 平行四边形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线

9、边对角线高角平分线点:顶点; 2、活动二: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 “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平行四边形的边、角,他们具有哪些特点呢?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ABCD3、验证:在 中, AB=CD,AD=BC A=C,B=D AO=BO, BO=DOABCDO4、活动三:ABCDEFGH将手中的 放在一张纸上,沿它的边缘画出一个与它相同的 ,用笔尖穿过中心点O(即对角线的交点)旋转180度. 观察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特点? ABCDO 5、展示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依然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基本要素的共性与个性. 教师进行提问.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 在学生回答后,

10、进行多媒体演示,再指导学生进行理论验证,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连结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帮助、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给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结论. 启发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行性质的本质属性就是因为它是中心对称图形. 给学生展示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 ABCD学生将画好的 剪下,动手测量、折叠、观察、猜想写出结论.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对问题进行组内交流、讨论. 理解平行四边性的对称性. 让学生针对具体对象进行学习. 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11、力求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探索新知的方法,并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 给学生展示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并指出今后还要继续研究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为将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巩固新知拓广应用巩固新知拓广应用ABCD1、性质应用:一、 (1)在 中,A=50,AB=30cm,则ABCDC= ,DC= .(2) 中,AB= a, BC= b,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 .ABCDab2、性质应用:ABCD(1)、如图(1),在中,AC、BD交于点O,则图中相等的角有( )对. (A)8 (B)6 (C)4 (D)2ABCD(2)、如图(1),在中,AC、BD交于点O,则

12、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对. (A)1 (B)2 (C)3 (D)4ABCDO(图1)3、 活动四:用硬纸板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条细纸板条,做出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用大头针将平放在平行四边形上的板条固定在点O处. 拨动板条,使它随意停留在任意位置. 观察几次拨动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证明自己的发现吗?(教具演示)ABCDOABCD4、例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及 的面积. ABCDO5、趣味数学:有位农场主有一大片田地,其形状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他家曾祖父时打过一口井,位于图上的O点,农场主临死之前留下遗嘱,把两块三角形的田地(即图中的1、3部分)留给大儿子,剩下的全部留给小儿子,至于这口井呢,作为两家共用,由于平行四边形两边长不同,所以遗嘱公布之后,兄弟俩人争执起来,都认为父亲偏袒对方,亲友们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人埋怨老头子偏袒之心. 你认为分配公平吗?13 如果水井所处的位置点O处不确定,有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教师关注较弱的学生思维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