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WEN论文模板.docx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31KB
约12页
文档ID:519863043
WEN论文模板.docx_第1页
1/12

WEN论文模板学号:202111140126文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三言二拍”看拟话本作者:翟苏宇婷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601班指导教师:李桂生副教授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谢岚岚副教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毕业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查询特此声明毕业论文作者(签名):2021年5月20 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三言二拍”看拟话本内容摘要:“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它在“拟话本”的研究中具有范本价值三言二拍”的成书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拟话本的兴起,而它的内容则体现出拟话本的通俗性特别是“三言二拍”在拟话本的艺术特征方面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将三言二拍作为拟话本的代表,在研究过程中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关键词:三言二拍拟话本艺术特征On Ni Hua Ben For example“San Yan-Er Pai”Abstract:“San Yan-Er Pai”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which has template valu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Ni Hua Ben”.The process of completing the “San Yan-Er Pai ”can help us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to be so,and its content is intended to reflect the popularity of the works.The “San Yan-Er Pai”is to be more representative cueas in the features of the “Ni Hua Ben”.Therefore the paper put “San Yan-Er Pai”as the repersentative of the “Ni Hua Ben”,there will be of practical value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Key Words:San Y an-Er Pai Ni Hua Be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导论“三言二拍”的拟话本性质研究综述 (1)正文从“三言二拍”看拟话本 (6)一、“拟话本”概念的提出和论争 (6)(一)“拟话本“概念的提出 (6)(二)“拟话本”概念的论争 (6)二、“三言二拍”在“拟话本”研究中有范本价值 (8)三、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浅析“拟话本”的发展 (10)(一)从“三言二拍”的成书背景浅析“拟话本”的兴起 (10)(二)从“三言二拍”的内容浅析“拟话本”的通俗性 (11)四、“三言二拍”的文人化倾向在“拟话本”的艺术嬗变中有代表性 (12)五、“三言二拍”在“拟话本”的艺术特征方面有代表性 (13)(一)以“三言二拍”为例看“拟话本”的文体结构 (13)(二)以“三言二拍”为例看“拟话本”的语言结构 (16)导论“三言二拍”的拟话本性质研究综述三言二拍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在文学史上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它的研究也多不胜数,而在作者生平、作品的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在各方面的研究中,还有一些为人所争讨的内容,其中就有关于“拟话本”的判定等问题一、关于“三言二拍”和“拟话本”关系的探源拟话本一说,最初是由鲁迅先生提出,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一篇即以“宋元之拟话本”为题,并在后文论列了《青琐高议》、《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大宋宣和遗事》等宋元作品,但是鲁迅先生文中也只是提出了“拟话本”这样一个概念和有关“话本”的特征性,却没有明确的将“三言二拍”划归到“拟话本”的范畴,这就导致了关于“三言二拍”与拟话本的争论而我们在考证中发现“三言二拍”在鲁迅先生当时并没有得到全本的发现,单就鲁迅先生关于《今古奇陈大康在《明代小说史》的第十六章《拟话本与编创手法的过渡》中就提出:“从后来衍庆堂、兼善堂等书坊再版‘三言’,以及凌蒙初仿效而创作的《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畅销来看,短篇小说集进入阅读市场时显得相当顺利,此后模仿者日众,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这就是拟话本他将“拟话本”的定义界定为是一个流派的成果,并且是以“三言二拍”的畅销为代表的,肯定了“三言二拍”在拟话本史上的代表地位。

也有人从源头上进行相关认定,例如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参考文献:【1】徐朔方. 小说考信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2】陈大康. 明代小说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4【3】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M]. 北京:中华书局,2021-12【4】莫宜佳.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9【5】张燕瑾吕薇芬等.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21-3【6】刘勇强. 中国古代小说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10【7】萧欣桥刘福元. 话本小说史[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4【8】傅承州.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21(4)【9】许并生. “话本”词义的演变及其与白话小说关系考论[J].明清小说研究. 2021(2) 【10】王敏. 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1999(5)【11】胡士莹.话本小说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2】孙春艳.“三言”“二拍”的文人化倾向探究[J] .语文学刊,2021-9【13】程国赋. 论三言二拍嬗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文人化创作倾向[J] .科学研究,2021-2.【14】秦君荣. 三言二拍个体文本结构刍议[M]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1(7)【15】赵荣凤. 话本和拟话本所代表的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M] .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9正文从“三言二拍”看拟话本一、拟话本概念的提出和论争(一)“拟话本”概念的提出其主要表现在虚拟到场;夹叙夹议;叙述干预;理念先行以及散韵交错和巧合布局等等。

以上所述,共同证明了“三言二拍”做为“拟话本”的代表,在这种新文体的发起与成型,以及在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对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的研究上既有丰富的成果,也有研究角度片面化以及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误读等不足,因此对它的认识还有待做更进一步的讨论和深掘,以加深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使我国光辉而灿烂的文化得到广大的发扬注释:①莫宜佳,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9 132.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东方出版社,1973-8.③黄霖,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 [M] ,中国出版集团,2021-1 156.④增田涉,话本とぃぅことにつぃて——通说(ゐぃは定说)への疑问[J] ,载于《人文研究》第十六卷第五期,1965-6.⑤雷威安,话本定义问题简论,东方中国小说戏曲研究专号,1968-3.乐蘅军,宋代话本研究,.大学文学院,1969.庞德新,释话本,东方文化,1972-7.⑥周兆新,“话本”释义 [J] ,载于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二卷,1994-3.⑦古典文学常识百题 [M] ,岳麓书社,1983-2 123. 在黄霖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中提到了施蛰存关于“‘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这个定义任然没有错”的一些论证,并例举了萧欣桥根据众多材料证明“话本”确实是“说话人的底本”的一些内容⑧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 [M]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4.⑨○12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 [M] ,中华书局,2021-12 3.⑩吴晓铃,话本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2.○11徐朔方,小说考信编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 395.○1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6.○14徐朔方,小说考信编[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 413认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以称为拟话本的典型,而黄岳洲、毛宗祥,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明清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M] , 2021-6 211认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是拟话本中写得最好的两篇作品另有说《老门生三世报恩》作为冯梦龙的唯一可却指的自创作品,是拟话本的代表作之一。

○15李延,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1.○16黄霖,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 [M] ,中国出版集团,2021-1 162. ○17张慧玲,明末清初拟话本兴盛的.历史原因探析 [N]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1-3.○18张慧玲,论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的商品性[N],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21-3.○19○20齐裕焜,明代小说史 [M]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6.○21赵新华,从艺术特质入手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文学性[N] ,岱宗学刊,2021-3.○22程国赋,论三言二拍嬗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文人化创作倾向 [J] ,.科学研究,2021-2.○23傅承州,明代话本小说的勃兴及其原因 [J] ,中国文学研究,1996-1.○24原文如此,疑“地”为“的”(下同),陈大康,明代小说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4.○25胡莲玉,话本小说结构体制演进之考察 [J] ,江海学刊,2021-6.○26宋若云,如何讲述——试论拟话本的叙事特点 [J] ,明清小说研究,2021-1.参考文献:【1】莫宜佳,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9.【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东方出版社,1973-8.【3】黄霖,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 [M] ,中国出版集团,2021-1. 【4】吴晓铃,话本选[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2.【5】徐朔方,小说考信编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6】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 [M] ,中华书局,2021-12.【7】陈大康,明代小说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4.【8】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6.【9】吴小如,谈谈话本小说的几个问题 [N] ,北京日报,1993-12-29.【10】许并生,“话本”词义的演变及其与白话小说关系考 [J] ,明清小说研究,2021-2.【11】周兆新,“话本”释义 [J] ,国学研究,1994-3.【12】中国古典常识百题 [M] ,岳麓书社,1983-2.【13】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 [M]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4.【14】傅承州,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21-4.【15】黄岳洲、毛宗祥,中国古代名篇鉴赏词典·明清文学卷 [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6.【16】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M] ,中华书局,1980-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