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病害.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稻主要病虫害一、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等。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叶瘟重则成片枯死,穗颈瘟则造成大量白穗或秕粒。(一)症状 1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因水稻品种抗病性和气候条件不同,病斑分为白点型 白点型急性型 急性型慢性型 慢性型褐点型 褐点型。感病后气候干燥,表现白点型,遇适温高湿 变为急性型遇适温高湿造成流行成灾。病菌感染抗病品种
2、或老叶,感病后出现褐点型,遇适温高湿,转变为慢性型。急性型遇适温干燥,转变为慢性型。病菌感染感病品种嫩组织,表现急性型。中毒部(黄色),坏死部(褐色),崩溃部(灰白色),坏死线。节瘟:多发生于穗下第 多发生于穗下第 1 1、2 2节位上。褐点节位上。褐点环节扩失水干缩、 失水干缩 、凹陷 、茎节弯曲、易折断 、白穗。 白穗。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水渍状斑 、环茎扩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 。谷粒瘟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 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病斑呈大椭圆形 、病斑边缘 、褐色 、 中央灰白色、谷粒不饱满,米无光泽,黑色。稻瘟病诊断要点:病斑呈梭形或
3、纺锤型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三部一线”是稻瘟病的典型病斑的识别要点一、稻瘟病病原Piricularia oryae Cav. 半知菌类 丛梗孢目 丛梗孢科 梨形孢属分生孢子梗线状,不分枝,顶端弯曲状,成束从病部气孔伸出,或穿透表皮单生,梗有隔膜,基部褐色,越往上色越浅。梗顶着生分生孢子,梗顶端每生一个孢子后,尖端弯曲,向前伸长。分生孢子洋梨形,无色,初生时无隔,成熟时,一般有2个隔膜,隔膜处稍向内缢缩。稻瘟病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籽粒、病稻草上越冬,病籽粒和病稻草是次年
4、稻瘟病的初侵染源。 病籽粒和病稻草是次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源。散落在地上的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粪肥也可成为初侵染,带病稻种播种后容易发生苗瘟。 传播途经:带病稻草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附着在秧苗上或随风雨传播到秧田或本田形成叶瘟的中心病株。病叶上的病斑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 病叶上的病斑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稻瘟病药剂防治:(1)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 50%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50 350倍液,室温下浸种 倍液,室温下浸种24 24 36 36 h h,每日搅动数次,然后用清水浸种催芽; ,每日搅动数次,然后用清水浸种催芽;80%402 80%402抗
5、菌剂 抗菌剂 8000 8000倍液浸种,早稻、中籼稻浸 倍液浸种,早稻、中籼稻浸2 2 3d 3d,粳稻浸种 ,粳稻浸种3 3 4d 4d; ; 10%401 10%401抗菌剂 抗菌剂1000 1000倍液浸种 倍液浸种48 h 48 h。 。一、稻瘟病(四)防治措施 2药剂防治:(2)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
6、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也可添加40mg/kg春雷霉素或加展着剂效果更好。叶温要连防2-3 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5%破肚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二、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发病后叶片干枯,影响光合作用及养分输送,减产。寄主有水稻、秕壳草、日本李氏和茭白等。症状:白叶枯病一般为害水稻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成株期症状可分为5种类型: 1、叶缘型:又称叶枯型,是最常见的典型病斑。主要为害叶片。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因此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最初形成暗绿色短线状斑,随即扩展为短条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向上或向下延伸,形成长条斑状,初
7、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变黄,最后转为黄褐色或灰白色,且病健组织交界处有明显的不规则波纹状,与健部界限分明;籼稻病斑多呈黄褐色或橙黄色,病健界限没有粳稻那么清楚。2急性型:多发生在多肥、深灌、高温闷热、连阴雨多和易感病的品种上。病叶青灰色或暗绿色,并迅速失水,向内卷曲,呈青枯状。一般仅限于上部叶片,不蔓延全株,凡有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区在急剧发展。3雕萎型:一般在秧田后期和大田分蘖返青期发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片叶尖失水,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紧不能展开,由于失水而下垂呈凋萎状。其他叶片仍保持青绿,很像螟虫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区别在于茎部无虫伤孔。剥开青卷的枯心叶,常发现叶
8、面,特别是叶缘的水孔有密黄色球状菌脓,如将外叶鞘剥去,可见到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其中多充满菌脓而呈黄色,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可见到黄色菌脓溢出。4中脉型:在水稻分蘖或孕穗期,叶片中脉起初呈现淡黄条斑状,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这种病株常常没有出穗就死去。5黄化型:是不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病初期心叶并不枯死,仅可见不规则褪绿斑,进而扩展为大块枯黄的病斑。病叶基部有时出现暗绿色小条斑。图为病苗。二、水稻白叶枯病与细菌性条斑病的区别细菌性条斑病的细菌由气孔侵入,所引起的症状是叶片上先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点,以后沿叶脉扩展成褐色条斑,
9、一般可长达1公分,对光观察时,条斑呈半透明水渍状,表面有许多蜜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褐色条斑病能互相愈合成大块条斑枯死。二、水稻白叶枯病(二)病原细菌: 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园,具有12根单极鞭毛。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规律侵染来源:白叶枯病菌主要来自病稻草、病稻桩和病种子。种子上的细菌在干燥条件下可活810个月,直到第二年播种季节。传播: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发病条件:白叶枯病发生的条件是:2530,湿度85以上,多雨,日照不足,风速大。20以下,30以上发病会受到抑制。天气干燥,
10、湿度低于80,则不利于病菌繁殖。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的方法: 80%“ “402 402” ” 200倍液浸种48- -72h 72h。 。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 -600倍液浸种48- -72h。农用链霉素200单位浸种24h。加强栽培管理: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 加强栽培管理: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 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 4 4 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 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 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 50%代森铵水剂;
11、10氯霉素。三、 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从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从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主要侵染叶鞘和 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主要侵染叶鞘和叶片,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 叶片,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一)症状:叶鞘:先在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天气干燥的条件下,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为云纹状大斑块。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病斑外围褪绿或变黄; 病情发展迅速时,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
12、叶片蔓延。穗部:轻者,穗呈灰褐色,结实不良;重者不能抽穗,造成“ “胎里死” ”或全穗枯死。三、水稻纹枯病识别要点:病斑云纹状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薄膜革菌属; 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Rhizoctonia solani solani K K hn hn,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丝核菌属。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和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间的土壤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水稻的主要初侵染源。传播:主要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引起再侵染。发病条件: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发病温度18
13、 34,流行温度2228,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防治措施 2药剂防治: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28%复方多菌灵(多井悬浮剂)喷雾。在分蘖盛期至拔节期,可选用5%安福(已唑醇),用药量6075g/hm 常规喷雾,可保持药效 药效4周以上。四、 稻曲病一般病穗率为4% 5%,严重的地块可达50%以上,当稻谷中含有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一)症状该病在水稻开花后到乳熟期的穗部发生,主要发生在稻穗中下部。病菌侵入稻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籽粒组织,菌丝块逐渐增大,颖壳合缝处略张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孢子座逐渐膨大,最后包裹颖
14、壳,使病粒比健粒大倍。四、稻曲病识别要点:一穗中有部分籽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倍,黄绿色或墨绿色四、稻曲病(二)病原无性态为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绿核菌属。四、稻曲病(二)、病原有性态为Claviceps oryzae-sativae Hashiok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麦角菌属。四、稻曲病(三)发生规律初侵染来源:以菌核在地表越冬;以厚垣孢子在被害的稻粒内及无病稻谷颖壳上越冬;传播:厚垣孢子萌发后也能直接侵染水稻幼芽、幼根,引起系统性发病。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染花器和幼颖;发病条件:水稻生长后期嫩
15、绿,抽穗前后遇多雨、适温(26 28),易诱发稻曲病,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干过迟等有利于发病。药剂防治:用2%福尔马林或0.5%硫酸铜浸种3-5h,然后闷种12h,用清水冲洗催芽。防治稻曲病的最适时期为水稻破口前3天,每亩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g或2.5%井冈霉素水剂150mL或40%异稻瘟净可湿性粉剂100g,一次用药防效分别可达85.6%,83.8%和 86.00%,对稻曲病的发生危害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五、 水稻苗期病害烂秧:是水稻苗期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生理性烂秧:常见的有烂种、漂秧、黑根和死苗等侵染性烂秧:有绵腐病、立枯病。生理性烂秧()烂种:谷壳颜色深,
16、播种后根芽短,后腐烂()烂芽:烂芽分为“漂秧”和“黑根” 漂秧:是指稻芽不能扎根,原因是催芽过长或秧田水层深,造成缺氧,使苗细长、根短、头重脚轻形成漂秧。黑根:是指种根变黑,种芽枯黄停止生长,主要原因是秧田施用过多的绿肥及未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低温缺氧时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使种根变黑。()死苗:死苗分为 “黄枯死苗”和“青枯死苗” “黄枯死苗”是秧苗在低温下缓慢受害发生死苗的现象。如图。 “青枯死苗”发生在秧田出苗后,寒流过后曝晒,秧田未及时灌水,叶青色、心叶卷筒,萎蔫死亡。侵染性烂秧()绵腐病( ()绵腐病(发生在水育秧田)稻芽或幼苗受侵染后,最初在稻种颖壳裂口处或幼芽的胚轴部分出现乳白色的胶状物,后逐渐向四周长出白色绵絮状菌丝,呈放射状,常因氧化铁沉淀或藻类、泥土粘附而呈铁锈色、泥土色或绿褐色。病苗常因基部腐烂而枯死。五、水稻苗期病害(又称水稻烂秧病)水稻苗期病害(又称水稻烂秧病)侵染性烂秧 侵染性烂秧立枯病 :多发生在湿润育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