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诗 诗的散文——《淡墨散文精品选》评析 著名诗散文作家、教授陈朝慧(笔名淡墨),他“积一生之守候,用毕生的探索和追求”的艺术成果:近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淡墨散文精品选》全书精选了作者诗散文作品142篇,35万字共分八个部分:情系红土地、人与自然、东方女人花、云南时空、情感驿站、梦萦故乡、哲理人生、今昔校园这部作品,是他生命中的一朵褶褶发光的火星、是他用心血和汗水浇开的一朵太阳花 这部书名为散文精品,实际上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即“诗散文”的精品 “诗散文”(Poetic Prose)是西方传来的一种新文体就是在散文的形式和特质上加入了诗的元素,包孕着诗意的散文既有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又有诗歌的诗意内核它不是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和浅层次的叙写,它是把生活用诗的精神孕育后再呈现给读者;它是散文诗的生长和延伸化,虽然是介于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但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诗散文的生命是自然,诗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诗散文的起源和归宿是情感要而言之,诗散文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自然、自由、情感”,即描写的是天籁自然,追求的是灵魂自由,抒发的是内心情感。
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还是从意蕴、章节、韵律上看,它都具有鲜明的诗的特质 在我国文坛上,写散文者不乏其人,也不乏大家,但写诗散文的人却很少在我国文学史上,虽然曾经有一些诗人、作家,也写过一点诗散文,如朱自清、郭沫若、何其芳、冰心等等,但都是偶尔为之,远没有规模化、文体化,而且大多数缺乏自觉的诗散文的文体意识,所以至今尚无一个完整的、成熟的、能体现诗散文文体的独立文本早年,淡墨也主要从事散文和散文诗的创作,只是在不自觉与不经意之中写一点诗散文他说:“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我始终都在寻找”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如何发现自己、寻找自己的问题”(《淡墨散文精品选·文学崎岖路》)后来,才慢慢有所感悟和追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自觉地从事这种文体的探索和创作,在《散文》、《随笔》、《青年文学》、《十月》和美国的《世界日报》、台湾的《新生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散文作品,并且还入选《中国新时期新锐散文鉴赏》、《中国西部散文百家》等数十种选本当文坛诗散文创作才初露端倪之际,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淡墨散文精品选》,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自成体系的“诗散文”文本 《淡墨散文精品选》的出版,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散文创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诗散文创作的可喜收获。
本书未结集出版前,这些作品在国内就有广泛好评去年一出版,更得到了散文界的一致好评,仅在他的新浪博客“淡墨的诗散文”上,作家、评论家、文友、博友,为《淡墨散文精品选》撰写或贴出的全面而系统的评论文章已有数十篇著名散文家、原《散文月刊》主编贾宝泉先生说:“我对淡墨先生的散文是熟悉的在我主持《散文》月刊期间,屡屡将他的作品列为头题我读过淡墨先生两本散文集给我的印象,括而言之:他的散文的中心部分是诗意的”,“淡墨先生的散文并不一味淡,往往倒是色泽明艳,语调欢快,镕裁地方语汇翻出新意境对于他所心爱的云南,大西南,舍得泼墨淡墨先生的散文蕴涵某种文化自觉,或谓文化统一性,他着力于将这种文化自觉或文化统一性转而成为有血有肉的客体生命,让云南成为云南,让大西南成为大西南这大概是他心中难以松释的情结,也因此而为命笔的长久动力”引自贾宝泉先生对《啊,乌蒙山》的评论)最近他看了《淡墨散文精品选》后又评论道:“这是我国写云南生活自成体系的独特作品,在云南散文中一枝独秀”由于贾宝泉先生多次在他主编的《散文》上刊发淡墨的作品,所以对淡墨诗散文的评论很准确、很得当 淡墨这部诗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在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提炼的前提下,以淳朴的诗心、凝重的感情、神采飞扬的文笔,泼墨书写云南最独特的高原人生。
这是一本渗透着浓郁诗情和“对红土地充满了忧患意识的书”(《淡墨散文精品选·文学崎岖路》)他说:“又依恋又不满”“便是我这部作品的基调”,“我对这快土地爱得深沉!”(同上)他笔下高原汉子那种淳朴豪爽的气质、顽强坚韧的性格,与死亡、大自然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的不屈与刚毅精神,不能不让人滋生由衷的爱慕之情,进而产生无比的崇敬之心像《走进滇西》、《酒神》、《金江船夫》、《阿昌刀》、《猎神》这些作品,都不乏这样一些不屈不挠的高原人形象他蜚声文坛的《走进滇西》开篇即是:“那么多大山手挽手肩并肩的站成滇西,像一群不懂得匍匐的汉子,将头颅越昂越高”威猛的高原汉子“不害怕人生险恶”,酮体里充满了“顽强和坚韧”,像一座座“连绵的群山” 他笔下的滇西,是云南高原的象征,是云南人的化身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把滇西群山比喻成不懂得低头的高原汉子:伟岸、蛮荒、剽悍、粗犷、博大,令人震撼他在《酒神》中则这样写道:“高原汉子的太阳是从酒碗里升起来的酒就是他们的女人生活里没有酒就没有兴奋和燃烧围着火塘端起海碗喝呀,一碗接一碗,饮下这火辣辣的人生喝了酒,他们大怒江一样跌跌撞撞地走路,用酒烧红了的眼睛看大山跌倒,世界摇晃……”而金江船夫,则是“金沙江峡谷八卦炉似的,风雨雷电熔冶了他的性格。
他背纤,每天都要背断千万缕阳光,然后峡谷黑了下来江风拉直了的船纤,到底拧不过他的肱二头肌他的形象属于石块和青铜高原汉子挺拔伟岸的形象,突兀地耸立在读者的面前这就是淡墨笔下独特而别具个性的高原汉子的形象,他为滇西的艺术画廊浓墨重彩涂了一笔! 淡墨对生他养他的云贵高原充满着深情、至情他对生活的观察十分细腻,对生活的感受异常敏锐,对景物的描写分外传神如果说“高原汉子”是淡墨心目中一个综合的形象,那么高原老人、森林的女儿、山中孤独的女人,便是具体的形象他用极为简洁、传神的笔墨,把他们勾勒得栩栩如生就是这“又男性又女性的高原”,产生了丰富中国历史的“高原上的高原”:郑和;产生了“照亮了不朽的文化”的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淡墨说“高原是一组群雕”正是这些高原人书写了高原璀璨的历史,丰富了云南高原的历史文化 淡墨长于抒情,长于在散文境界中营造浓郁的诗意,篇篇都充满着诗情画意,笔笔都流露出真挚感情,这部作品的大部分篇章都落笔于云南的本土生活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动地表现了云南高原汉子,在和死亡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展现出来的顽强而又坚韧的生命力;抒写了乌蒙山人的苦闷忧郁及其奋斗历程对美丽的红土地,神秘的南高原的种种鲜活的生命和情景,他都以真诚的心灵、生花的妙笔,进行了诗意的雕刻,在丰富神奇的联想中织进了缜密的情感。
他的诗散文的内容,完全是生活化的;他的诗散文的意象,完全把生活诗化了;他较好地把诗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诗化这一矛盾对立体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是非常难得的比如《阿昌刀》,这篇就是他把生活诗化、把诗生活化的典型代表他写阿昌刀的诞生:“红土地上的人喜欢把青春交给火焰与燃烧,将风风火火的人生放到铁砧上去锻打,锻打一种不卷刃的精神大汗淋漓的黎明和黄昏从炉边离去,锻打,大锤和小锤轮番锻打,杂念和渣滓、懦弱和胆怯在铁锤下溅落锻打,抡起太阳和月亮反复锻打,将生命和意志楔进纯钢的刀刃锋利的阿昌刀就这样在燃烧的岁月中诞生”;写阿昌汉子的英雄气概则是:“蘸着凛冽正气,阿昌汉子将一柄秋天磨成刚正不阿,磨成一缕无情的寒光在盛大的节日里,阿昌刀便以一种欢乐和激动从刀鞘里窜了出来,飞舞龙蛇佩上阿昌刀,立在人的面前,腰杆便青松一样挺直了佩上阿昌刀走在人群中,男子汉的气质便金子一样亮了可佩阿昌刀的男人不是飞檐走壁的大侠,不是绿林好汉,不时兴《阳光三迭》,不会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他们用朴素如泥土的情感擦拭锋刃,唱着土得像大山一样的山歌去闯荡人生,浪迹荒原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在大都会的长街上,让外面的世界写上惊叹号!”“寂寞的山箐里,篝火将英雄的万丈豪情映照得明晃晃的”。
多么酣畅淋漓!何等痛快萧洒!这样的高原人,让我们每一个读者,特别是我们这些生活在高原的人们豪情倍增! 淡墨的视野广阔,选材多样几乎每篇都有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灵彩飞动的语言、精雕细刻的描绘、新颖奇异的想象、如诗如画的境界、五彩斑斓的画面、生动鲜活的形象比如他笔下的滇西:“滇西被太阳晒得很黑滇西有很适宜生育的骨盆”(《走进滇西》);他笔下执着眷爱的红土地: “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弯弯拐拐的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总也扯不直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情系红土地》)再看他笔下的乌蒙山:“乌蒙山大大咧咧的,背火药枪,说粗话,还将山歌的藤蔓甩过去缠女人饿了,就用柴草烧些洋芋充饥;乏了,就和大山上的石头一起困觉人在长满了山茅草的山坡上睡成大自然,大自然也时常披着毡衫在火塘边向火”(《乌蒙山》)这些描写把人与自然写得那么和谐这些描写不仅异常生动感人,而且画面优美、意蕴醇厚、哲理深刻。
读他的作品,不仅可以享受到一席美味的精神“大餐”,而且会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淡墨对云南的山水人文、风土人情、禽鸟秘境,都写得十分深刻优美,让人回味无穷最能体现淡墨的诗散文理论的作品是《不该走出崖画》这篇作品感情激越,构思完整,形象鲜明,境界空灵幽深,刻画了一对“属于高原”、本身“就是年轻的高原”的恋人,在一个小站上即将分别时,那割舍不断的相思与震撼人心的苦恋通篇以浓烈、深挚的情感,抒发了两人绵绵的相思,美丽的回忆,殷殷的嘱托,絮絮的情话,款款的诉说,深情的告慰,体现了深深的眷念和难舍难分的情怀全文泼墨抒情,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般自由,而且一气呵成,一情贯通对这篇长达5000字的作品,作者在题记中说:“崖画是一种象征,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