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黄金时代黄金作为货币,离我们有多遥远?《管子》中有记载说“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虞夏之币,金有三等,或黄或白或赤 ”这些话确切与否,现在尚有颇多争论和疑问,但可以肯定的是,黄金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在商周时期的墓葬中,黄金饰品、金箔、包金贝币等已经屡有发现黄金天然是货币” 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对黄金的阐释,说明黄金天生具有的特性符合作为货币的要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黄金货币实物闪烁千年的光彩――古代黄金货币贝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一般为天然贝,由于天然贝数量不够,便出现了各类仿贝币,其中,就有铜质的仿贝,外面包有黄金,一般称之为“包金贝”中国最早具有固定形态的黄金货币可追溯到2000 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 当时楚国用黄金铸成扁平形金版,多数金版上钤有方形小印,宋代称之为“印子金”,其上文字一般释作“郢爰” 郢”是楚国的首都,“爰”是货币重量名称, “郢爰”是中国最早具有固定形态的黄金称量货币, 使用时需经过切割、称量到了汉代,黄金被铸成了圆饼形, 被称作柿子金、麟趾金、马蹄金等金饼也属于称量货币北宋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就有“ (马蹄金),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一枚重四两余,乃古之一斤也。
色有紫艳,非他金可比” 的记载,详细说明了柿子金的形状、重量、成色等信息而《汉书》中也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 95 年)下诏将黄金铸成麟趾、 马蹄形状,“以协瑞焉”,“班赐诸侯王”这证明了汉代金饼曾用于帝王对臣下的赏赐此外金饼也有作为大额支付和财富贮藏的功能中国唐宋时期还出现过长条状的 “金铤”、“金牌”,还有薄如纸张、 状似书页的 “金叶子”,直至明清时期的元宝形状的黄金货币,可谓种类繁多,流光溢彩,成为中国货币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门类之一风华绝代的传说――近代黄金货币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最初采取的是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后用银本位在 1935 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后,结束银本位,采用纸币作为法定货币然而,黄金在这一时期依然出现了不少独特的品种这一时期的黄金主要有三类:一是朝廷和中央造币厂的库金,存世较少;二是银行、钱庄、银号打造的 1~10 两的小金锭,用于储备或应付大宗交易;三是银楼、造币厂制作的饰金原料其中第三类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列入货币范畴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华资银行,成立于1897 年,创办人为清政府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该行曾于民国期间发行过一款金锭, 椭圆形,重一两金锭表面以通商银行标志性图案财神为主要装饰,目前存世仅见。
湖南宝兴矿业银行由湖南省矿务局为发展矿业而发起,于 1912 年 9 月在长沙开业,矿务局拨银 40 万两,另招商股 2 万股 160 万两,合计 200 万两该行曾发行过二两半重的金锭一款,金锭为传统的元宝式样,中心钤有行名,“赤金”字样、古布币图案和两个“万”字符号,保存非常完好,目前也是存世仅见的精品烟台鼎义银号曾发行过重二两的金锭一款,上钤有“烟台鼎义银号足金”字样,重 62.5 克由银行、钱庄、银号制作的金锭非常少见,因此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也是一枝独秀,价格要远远高于其他品种收藏投资的新宠――新中国的黄金货币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制订的《金银管理条例》精神,加强对金银管理规定的宣传,执行国家牌价,认真鉴别金银器的真伪与成色,公平交易,收兑金银及其制品禁止金银在民间计价流通使用,禁止黑市交易和走私贩卖因此收兑黄金成了银行的日常工作之一,在收兑黄金时,需要鉴定成色,这就需要一套特殊的工具――试金石和对金牌试金石在大自然中是一种色泽灰黑、状如鹅卵的石块,质地致密坚硬,其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经磨制后制成试金石对金牌则是用不同标准成色的黄金制成的细长小牌,牌上刻有该枚对金牌的标准成色,一端钻有小孔,用绳索贯穿成链,一组共有二十多枚。
将需鉴定的黄金在试金石上划出一道 3~4 毫米宽的划痕,然后挑选一枚色泽比较接近的对金牌紧贴之前划痕划同样痕迹,对比两种划痕的色泽以确定成色成色的区分只能依靠银行员工的肉眼来判断,但是精确度却是相当高的此时黄金在大陆无法作为货币流通使用1979 年开始,我国开始发行现代金银币,金银币具有面值,也是国家的法定货币之一目前已形成杰出人物、珍稀动物、文学名著、科技发明、传统文化、体育运动、生肖等十大系列银行博物馆馆藏一枚十分珍贵的金币,此枚金币为 2012 年中国龙年金质纪念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重 10 公斤,成色99.99,面额 100000 元,纪念币上面额都是象征性的,并不等于它的实际价值此枚金币呈圆形,正面图案为巨龙,背面是国徽该龙年金币全球共发行18 枚,该枚为 008 号10 公斤重的金币也是中国目前所铸造最大规格的金币,由于数量稀少而成为现代金银币中的佼佼者目前国内金币交易市场持续火热,已经成为又一收藏和投资的新热点作者单位: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