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当中,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东亚农耕民族的恶 梦尽管现在蒙古高原对东亚的地缘压力,已经被东欧平原通过西伯得 亚而暂时替代但即使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缓冲地区,我们也有必要了解 一下它的地缘结构从地理结构上来讲,蒙古高原东界为大兴安岭,西界阿尔泰山脉, 北界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阴 一燕山山脉整个高原的主 体目前为蒙古国所占据,南部部分基本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而 西北部分行政上归属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这种行政上的划分结果,更多的是缘自于近代中俄两国的政治博 弈当然,正如我们经常说到的,大部分的行政区划仍需遵循一定的地 缘规律即需要考虑明显的地理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族群差异就 蒙古高原而言,这一规律仍然存在附: 蒙古高原地缘结构图在欧洲人尚未凭借大航海时代获得新的地缘优势的时候,亚洲基本上还是依据自己轨迹行进在古典时期偶有与欧洲发生碰撞,也更多的是以 亚洲部分的游牧民族向欧洲进行地缘扩张为主对于东亚核心区的古中 国人来说,蒙古高原的地缘压力是无法根除的依靠农耕民族自己的力量固然无法做到整合蒙古高原,但并不代表 二者之间没有机会形成一个整体在古典时期末期,与北亚游牧民族所 有同等地缘优势以及机动性的东北渔猎民族一一满族促成了双方在地 缘上的结合。
这使得东北亚地区的三股地缘力量,即长城以南以农耕文 化,东北平原的渔猎文化,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有机会成为一个整体, 从而结束千年的争斗当然,基本三方地缘上的差异以及外部力量的影 响,这种结合在当时还远远算不上稳定最终的结果是东北平原接受了 农耕文化,并完全融入了东亚核心区而蒙古高原的地理特点仍然不适 合开展大规模农业活动这也让外部力量有机可趁,最终将蒙古高原的 大部独立为一个缓冲国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古典时期末,农业 技术的提升可以使蒙古高原提供足够的耕地(象东北平原那样),那么 长城以南的农民一定会迅速的将之填满,就象他们在东北平原所做的那 样这种时候,地缘的融合会让双方真正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象现在 这样分属两个政治体(无论外力如何作用)从政治的角度看,蒙古高原形成现在的行政格局是中俄两国政治博 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俄国人一手造成的,其结果当然也是有利于俄国 的在中国古代,一般习惯于将蒙古高原分为两大块,即以蒙古高原内 部的大漠戈壁为界,将之分为两大块,即漠南和漠北从地缘的角度看, 大漠以南无疑是与东亚核心区接触最多的当农耕文明能够积蓄起足够 的力量反击时,往往能够在此建立突出部,而这时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就 会退回到大漠以北直至贝加尔湖边上。
一般而言长城以南的政治力量会 满足于这样的结果,毕竟再想越过大漠进行追击,即使仅考虑战术上的 需求也是非常困难的,更别说将之消化为核心区了不过困难是被人克服的,历史上并非没有这样的案例史书记载汉 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关于 匈奴的圣山狼居胥山究竟在哪,一直是有争论的不过霍去病如果真的 是越过大漠进南匈奴王庭的话,那么位于蒙古高原中心的“肯特山”是儿 狼居胥山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种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带来 地缘上的融合,也正是因为这是十分困难的,偶有成功才会被大书特书 于中国核心区的农业文明来说,将幅射范围定立在大漠以南还是比较现 实的这一点在古典时期行将结束时得到了验证,尽管大漠以南的内蒙古 地区不具备东北平原的农业条件,但迫于人口的压力,东亚核心区的农 民找到了另一种生产方式对蒙古高原进行地缘上的渗透,这就是经商, 内蒙古地区介于北亚和东亚之间的位置使得它具备了沟通双方的地缘 优势而与山东地区的农民为主进入东北平原被称之为“闯关东”相对应 的是,主要从山西走出去的这些“商人”将这种地缘渗透称之为“走西 口”古典时期末的这一次强力渗透,无疑为后来中国在政治上保有内蒙 古地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俄国主导的那次政治变局中,漠北地区大 部分独立而成为了一个缓冲国(蒙古国)而漠南地区则与中国核心区 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 区内)而作为分割线的大漠,大部分则归入蒙古国境内俄国人对于地缘政治的研究一直是非常深入的,在他们所主导的每 一次划界过程当中都会尽力为自己取得地理优势,就象他们在图们江口 的划分那样俄国人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漠北地区建设成为一个缓冲 国,相比于西伯利亚的苦寒,蒙古高原还是具备地缘优势的俄国人希 望能够将防线推至蒙古高原之上,这样即使将来有一天漠北地区重新倒 向东亚核心区的时候,俄国人还可以据此建立第一道防线在随后的西伯利亚部分,我们会依地形将西伯得亚分为三个部分, 即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蒙古高原北部 所对应的主要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这一点在《蒙古高 原地缘结构图》上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也就是说在蒙古高原的东北部, 由于与中西伯利亚高原对接,双方可以形成战略平衡;而在中部和西北 部,俄国人需要建立一道地理防线,以平衡蒙古高原的地缘优势这种 想法落实在具体划界上就是,贝加尔湖被完全划给了俄国,尽管它一直 作为蒙古高原的圣湖存在。
而在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面,俄国人想办法 将边境线定立在唐努乌尔山而不是蒙古高原的北界萨彦岭上这使得俄 国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又获得了一块高地作为屏障唐努乌尔山到东西萨彦岭之间的这块区域就叫作“唐努乌梁海”尽 管很多人认为当初蒙古国建国时,唐努乌梁海并没有包含在内,当时的 中国政府应该有机会取得它的主权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俄国人为了取得 地缘优势而预先设计的局,最终于1921年在唐努乌梁海成立的“图瓦人 民共和国”,在1944年正式并入了苏联,这一地缘优势又被现在的俄罗 斯所继承当然,根据俄国人一贯的行事原则,俄国与蒙古的边界并没 有依惯例设在唐努乌尔山的分水岭上,而是完全划给了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