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朱泥的前世今生(上)楔子2003 年初,我在 A 君的店里见到一批朱泥壶,色呈金黄或 橙黄,质地细腻,胎薄,迥异印象中的朱泥品, A 君称之金 黄朱泥,产自赵庄由于收缩大,多有瑕疵,我挑了两个, 低来低往,以很便宜的价格售了2005 年 5 月,在紫砂一厂二楼的特艺品销售部, 无意间发现 桌上一把金黄朱泥《葵得球》 ,曼妙精美,大为震惊这个 作者正是陆德祥陈维崧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高塍人康熙朝公认的词宗第一人,阳羡派宗师,另有人把他和浙西的 朱彝尊,京城的纳兰容若并称为清初词坛三大家清代学者 陈廷焯评价道: “迦陵词沈雄俊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 若能加以浑厚沉郁,便可突过苏(东坡)辛(弃疾) ,独步 千古他的同行蔣景祁这样说: “迦陵者,西王母所使之鸟 名也,其羽毛世不可得而见,其文彩世不可得而知划然啸 空,声若鸾凤 ”艾治平教授认为:迦陵和李白相仿,都是 不平则鸣追步苏辛并不为苏辛所牢笼,乃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他出生于官宦之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高干子弟祖父陈 于廷, 是明代东林党中坚 父亲陈贞慧, 与方以智、 侯方域、 冒辟疆并称“明末四公子” ,这四人为复社领袖,跟阉党阮 大铖斗得你死我活。
七零后大抵看过一部电影《桃花扇》 , 就是以此为故事背景陈维崧从小聪慧过人, 17 岁中秀才, 社会名流争相与他交往 20 岁那年明亡, 苦难也从此拉开帷 幕,家道中衰,日渐从锦衣肥马的贵公子变成落拓潦倒的穷 秀才 34 岁实在没办法只好去投奔父亲当年的老战友冒辟 疆在如皋的水绘园客居十年, 和一帮子文人学士诗酒唱和, 戏梦人生 之所以如此详尽的介绍陈维崧,是因为他对紫砂的推动不遑 于七十年代的罗桂祥,贴个时髦的标签,那叫“紫砂推手” 而且要加个前缀“宗师级”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汪文柏 写了一首《陶器行赠陈鸣远》 ,其中一句为:我初不识生, 阿髯尺素来相通啥意思呢?我起初不认识陈鸣远,是陈维 崧写信介绍认识的 Look ,假如没有陈维崧的推荐,也就没 有陈鸣远后来在浙江的大紫大红,什么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游踪所至多主名公巨族云云,一切均为泡影 假如陈鸣远其时声名远播,何以陈维崧从没有在自己的文集 或者词作里提及此人?究竟什么原因让他力荐默默无闻的 陈鸣远呢?根据我的考证,纯系无心插柳也! 康熙十七年 (1678) ,陈维崧由刑部尚书宋德宜举荐到京城,次年天子亲试,入一等翰林院检讨, 1682 年在京病逝。
而汪 文柏生于 1662 年,也就是说,陈维崧去北京的时候汪才 15 岁,去世时汪 19 岁,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不可能有什么交 集他怎么可能主动写信给汪文柏,并且向他介绍陈鸣远其 人? 纵观陈维崧的下半辈子,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即便入翰林 院修编《明史》 ,也是个穷京官,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宫廷 里面人事复杂,文人又多相轻陈维崧有个同事叫高士奇, 能诗善画, 精考证鉴赏, 深得康熙宠幸 他贪赃受贿遭弹劾, 被解职归里康熙又送人参又送御扇,还写了一首诗: “故 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 念白云篇康熙将臣子称为故人,可见关系是何等殊常, 此人大概便是韦小宝之原型,连名字都那么对仗高士奇知 道陈维崧祖上是名门望族,便开口索要紫砂壶,陈维崧早已 穷得叮铛响,为了能在翰林院立住脚跟又不能开罪他,只得 煞有介事地找出两把朱泥小壶(原文脞二器,脞为小的或细 碎的,根据时代背景判断为朱泥小品) ,并写了一篇《赠高 待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 ,诗中盛赞大彬壶之名贵, 一把值三千两银子(清朝六品官员年俸才 45 两白银),他说大彬壶市场上纵然有卖也是伪作,这两把小壶虽然不及供春 和大彬,也可排在他们之下(中驷) ,从诗中可推断,陈家 以前的确藏有诸多砂壶,不过陈维崧在外漂泊多年,大抵作 为礼物送人了。
据冒辟疆回忆录: 煮茶是董小宛的拿手好戏, 他们常常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细品岕片这种芥片正是陈 维崧诗中提到的碧山岕,产自宜兴、长兴山区在明清那个 时代,喝茶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不仅要选择好的伴侣, 专门的雅室,还要好天时,心手闲适等诸多讲究,陈维崧能 在如皋广受文人名士的欢迎,想必茶叶和紫砂壶也是重要原 因中国人十分讲究礼节,不可能空着手去拜访朋友,前文 称他为宗师级的紫砂推手,其自有来,毫不为过高士奇收 到壶后回了一首《宜壶歌答陈其年检讨》 ,大意如下:宜兴 不仅风光好,还产独特的紫砂泥大彬和供春齐名,壶做得 小巧精致可随手携带你送的两把壶一方一圆非常漂亮可比 美玉,须得配上龙井茶虎跑泉或者无锡的天下第二泉金沙寺 的碧山岕才相得益彰高士奇作为一个鉴赏大家,诗句中固 然有些夸张,但不难想见这两把壶做得确实精妙 这一来一往两首诗,正是“宫中艳说大彬壶”一句的出处 那么高士奇收到的两把壶,究竟何人所作?显见此人在当时 并无名气,若非如此陈维崧必定会在诗中大加赞颂,不仅我 们想知道,有一个叫汪文柏的年轻人比我们更着急 汪家有三兄弟,大哥汪文桂跟朱彝尊交谊深厚,时有信件往 来二哥汪森,为浙西派创始人之一。
此人词风醇雅,酷爱 紫砂,作品集就叫《小方壶存稿》 ,曾协助朱彝尊选编《词 综》,关系铁得很 而朱彝尊与陈维崧不仅在康熙十一年 (1672) 合刻了一本《朱陈村词》 ,还于同一年考入翰林院为检讨, 是老友加同事这陈维崧和高士奇的一唱一和,经朱彝尊传 到汪文柏的耳朵里,自然急不可待地想打听一下制壶人姓甚 名谁,于是乎妹儿一封,内容请参考时下粉丝写给偶像的信 件,且在信末提出了如下要求:敬爱的陈老师,能否转告您 送给高先生的中驷之作为何人所制,不甚感谢则个陈维崧 一瞧这粉丝甚有来头,当即回了一函 接到信件后,汪文柏心情倍儿爽吃嘛嘛香,你看他称陈维崧 为阿髯,透着一股子亲热劲,好像跟陈维崧特磁特哥们于 是乎雇了一艘船直奔丁山,找陈鸣远去了陈鸣远 关于陈鸣远的生平,书上网上一应俱全,我就不重复剪刀糨 糊这种低级工作了但是,我们可以从有限的资料里,去伪 存真,寻找或者归纳出一些历史的本源 首先考证一下陈鸣远的父亲 《阳羡名陶录》引用康熙《宜 兴县志》的话: “陈子畦仿徐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 父”修志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为什么用或云呢?从这一 条我们可以推断, 1686 年前,陈子畦就不在人世了,因为死 人无法对证,而陈鸣远被延请在浙江联系不上(张燕昌在海 盐朱琰的樊桐山房见到一壶,款题“丁卯上元为端木先生 制”,丁卯即 1687),所以便用“有人说” 来增加文字的弹性, 当然这个有人说肯定是比较靠谱的人,泛泛之辈徐喈凤岂能 采纳?我认为吴梅鼎的可能性最大。
从两陈的作品风格来 看,均仿徐友泉 陈子畦工制壶、 杯、瓶、盒诸物, 且以“小 壶精妙”著称;而陈鸣远也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 (友泉)沈(君用)之间,早年多以朱泥小壶为主二陈的 落款方式也较接近,比如多用图章款等,刻款楷书均有晋唐 风格根据大收藏家龚心剑记述: “蒋时英与其婿陈子畦继 侨松江,其设肆之旧品,全归张氏诸房分藏,迄不出售故 百余年来,陈氏(鸣远)器流传绝罕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 证了两陈的父子关系 关于陈鸣远出生的年代,亦有多个版本刘汝醴、吴山两位 老师考证为 1662 年,我认为值得商榷按此年份,陈维崧 病逝时陈鸣远才 19 岁,陈在京多年没有回过宜兴,如何结 识年幼的陈鸣远并加以举荐?汪文柏居然称赞二十出头的 陈鸣远: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这显然不符合 常理即便陈鸣远是一个做壶天才,但是书法需要时间来练 习,宜兴县志上说他: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故其 年虽未老而特为表之 23 岁也能叫未老? 23 岁的书法竟然 超过徐友泉、沈子澈?根本说不通嘛! 1990 年福建漳浦县一座清乾隆二十三年 ( 1758)墓葬中出土 的朱泥壶,款曰: “丙午仲夏,鸣远仿古。
”署椭圆形“鸣” 、 方形“远”阳文篆书印章另据奥兰田《茗壶图录》记载, 日本人通口超古收藏一件朱泥圆壶,底款刻有“丁未杏月, 鸣远仿古”八个字,旁有小印两方,圆形的一枚作“鸣” , 方形作“远”从落款印鉴来看,这两把壶应作于同一年代清代诗人查慎行有《以陈鸣远旧制莲蕊水盛、梅根笔格为借 山和尚七十寿口占二绝句》 ,此诗作于雍正三年( 1725),所 谓旧制,古时一般指该作者生前的作品以此推算:丙午仲 夏、丁未杏月分别为 1666 和 1667 年所谓仿古,相当于绘 画界的临摹, 说明陈鸣远当时比较年轻, 技艺尚未成熟《阳 羡茗壶系》就有“规仿名壶曰“临” ,比于书画家入门时” 之说,据此分析,陈鸣远大约出生于 1640 至 1645 年间下面来谈谈陈鸣远的作品九十年代末,上海博物馆、香港 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举办了一次陈鸣远作品展,共展出陈鸣 远款识的紫砂器百项,分文玩、博古、茶具、像生四类难 以置信的是,陈鸣远、鸣远、陈鸣远制、隺邨等印章五花八 门,光陈鸣远方章就有二十多个版本,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比如南京博物馆藏《南瓜壶》和上海博物馆藏《题句四足方 壶》,两者书法镌刻相似,显然是一个时期的作品,而方章 却有明显差异,一个艺人有多枚方章不奇怪,但不可能同一 字体同一布局的方章刻上多枚,可见这两把壶要么全部是赝品,要么一真一仿。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些陶器店和古董商聘请了 一批紫砂艺人专门仿制时大彬、陈鸣远的作品这些艺人主 要有裴石民、蒋燕亭、王寅春、顾景舟、蒋蓉等其中裴石 民摹仿陈鸣远几可乱真,人称“陈鸣远第二” 1979 年旧金 山曹仲英先生曾携《宜兴陶器》前往紫砂一厂,朱可心和蒋 蓉当即指出其中多件陈鸣远款铭陶器实为蒋燕亭所制同 年,香港实业家罗桂祥登门拜访蒋蓉,拿出一把陈鸣远调砂 《虚扁壶》请她鉴定,蒋蓉一见便觉得眼熟,原来竟是自己 三十年代在上海所仿顾景舟也曾坦言某些博物馆藏品中所 谓的陈鸣远紫砂,其实是他当年的仿品,包括南京博物馆的 竹笋水盂,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龙柄凤首壶,旧金山亚洲美术 博物院藏方壶等纵观陈鸣远作品的三大藏家,龚心剑、陈克立、庞元济,其 砂器均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购自上海,上海博物馆藏陈鸣 远作品很大一部分是龚心剑后人让与的其他如香港中文大 学文学馆藏,主要得自张虹(1890〜1968 )碧山壶馆,多购 自上海;重庆博物馆藏,得自李初梨捐献,李亦购自上海 这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和联想,目前标示陈鸣远款识的紫砂 和当初上海的这批仿品是不是一回事?两者能否划等号?我们眼中的陈鸣远究竟有几分真实? 为了正本清源, 请允许我将镜头闪回。
1990 年 7 月福建省漳 浦县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蓝国威墓出土的朱泥壶,是目 前唯一一件有绝对纪年墓葬出土的陈鸣远作品与此相印证 的是十九世纪日本人通口超古收藏的陈鸣远朱泥圆壶两把 壶不仅泥质相同,年代相连,落款相仿,印章也一致这应 该是陈鸣远最为可信的作品 汪文柏在《陶器行赠陈鸣远》中有一句:赠我双巵颇殊状, 宛似红梅岭头放意思是赠我两个梅花形状的酒杯惟妙惟 肖红梅则说明泥质为朱泥龚心剑当年最得意的陈鸣远藏品即张燕昌在樊桐山房见到 的那把《丁卯壶》 ,还撰写了长文一篇,将该壶的传承一一 道来这是一件流传比较有序的作品,撇开真伪不谈,让我 感兴趣的是龚氏提到了泥料:壶质为赵庄山之石骨,黄泥陶 之变朱砂色者光泽鉴人从以上几条可以初步确定,陈鸣远早年以朱泥品为主,这跟 他的家承也相吻合,陈子畦的撒手锏就是梨皮朱泥众所周 知,朱泥收缩大、易变形开裂,一般艺人唯恐避之不及陈 子畦引入徐友泉发明的熟砂技法,极大地提高了朱泥的成品 率所谓熟砂,就是将石黄泥锻烧,窑温控制在 300〜800 度不等,然后将半结晶状态的原矿粉碎成颗粒掺入泥浆, 则增加骨力,二则降低收缩率,颗粒的窑温不同,最终的梨 皮效果也不同,端地变化万千2004 年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