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曹刿论战》1、本文选自《左传》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二、语音刿(gui)孚(f□)辙(zhe)轼(shi)遂(sui)盈(ymg)靡(mi)公与之乘(ch⑦g)玉帛(b6)鄙(bi)又何间(jim)焉弗(f□)敢专也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4、又何间焉间5、衣食所安安6、齐师伐我师7、冉加聂再8、必以情情9、忠之属也忠可以一战3、四、词类活用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古义:军队今义:师长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五、一词多义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2、间:又何间焉(参与)3、从:战则请从(跟随)公问其故(缘故,原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必以信(用)故克之(它,代齐军)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1六、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七、重点语句翻译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之类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得到(鬼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实情处理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仔细察看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大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8、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9、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士气已经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因此战胜了他们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将士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他们的士气就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耗尽了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12、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曹刿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八、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1分)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答: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曹刿这个人物?答: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曹刿和乡人、鲁庄公进行对比,刻画了曹刿热爱祖国、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军事家形象7、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答:只要围绕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亲自参加战斗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11、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答: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也表明了曹刿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九、开放性试题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2、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5、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6、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7、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答:(1)战前:取信于民,是保证取胜的根本条件2)战中:准确选择进攻与追击的时机,是保证取胜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