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完美版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0.33KB
约45页
文档ID:516662013
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完美版_第1页
1/45

《运动训练学》X习要点第一章竞技体育概述①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 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 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 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 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 的发展③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4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4公平性5集群性6观 赏性5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 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 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⑥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 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7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 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 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 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 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9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 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 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 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 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 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 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②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既能获得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从一个较高层次上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儿 时的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2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使理论的概括面收缩和覆盖面相对扩大,加大了抽象 理论的项目直观性、规律准确性、指导有效性)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 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架起沟通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的桥梁,它既 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①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 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及包括运动员在比 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比赛的胜负或名次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2对手在比赛 中表现的竞技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裁判员的业务道德及水平、成 绩的评定手段、竞赛规则)3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④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 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 竞技的过程中5相似概念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 能力则为竞技能力;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 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6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工程功能性的模型,是对运 动员经济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7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意义:1科学的的概括优秀运动员群体共有的特 性;2为确定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3对运动员早起 选材和基础训练起到远程向导作用。

8建立方法: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通常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优 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体系中各构成因素的指标值,经统计处理而建立了定 量的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结构模型9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 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 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⑩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确的 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 提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 感和进取精神;2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12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13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 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②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周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 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 力赛前训练 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 到专项上去。

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 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 备投入新的训练3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时期相应的阶段划分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任务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 态形成准备 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提局专项兄技能力,发展稳定的兄技 状态,创造新成绩比赛 时期消失保护性机制积极恢复,消除心理、生理疲劳恢复 时期④九大原则内容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重点为各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竞技 需要 原则根据提高运动员竞 技能力及运动成绩 的需要,从实战出 发科学安排训练的 阶段划分及训练的 内容、方法、手段 和负荷等因素的训 练原则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 动的重要导向作用2 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 性3现代训练的专项 化发展趋向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 基本目标,全面安排 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 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 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 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 和手段4注意负何内 容的合理结构动机激励 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 径,激发运动员主 动从事艰苦训练的 动机和行为的训练 原则。

1成功动机是运动参 训的重要原动力2竞 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 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 运动员的参训动机1加强训练目的性教 育和正确价值观教 育2满足运动员的合 理的需要3发挥运动 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 兴趣4发挥运动员在 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 用5注意教练员的榜 样作用6注意正确地 运用动力有效 控制 原则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 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 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 效的控制2现代控制 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 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 fe息是实施有效训练 控制的必备条件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 划2高度重视训练训 练信息的米集和运 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 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 整系统训练原则持续地、循序渐进 地组织训练过程的 训练原则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 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 性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 段性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a健全多级训练体 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 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 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 有力的社会保证2 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 练过程周期 安排 原则周期性地组织训练 过程的训练原则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 普遍规律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 的周期性特征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 的周期性特征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 列结构。

2选择适宜的 周期类型3处理好决 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 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 关系4注意周期之间 的衔接适宜负荷 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 可能和人体机能的 训练适宜规律,以 及提高运动员竞技 能力的需要,在训 练中给予相应量度 的负荷,以取得理 想训练效果的原 则1适宜训练负 荷下机体的 生物适应现 象2过渡负荷卜 机体的劣变 现象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 量和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2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 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 式)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 临界值4建立科学的诊断系 统5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 关系区别 对待 原则对不同专项,小同 运动员、不同训练 状态,小同训练任 务及不同训练条 件,都应有区别地 组织安排各自相应 的训练过程,选择 相应的训练内容, 给予相应训练负荷 的训练原则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 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 多样性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 变性1贯穿区别对待原则 所需注意的因素(运 动专项、训练对象、 训练条件)2正确处 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3教练员要及 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 的具体情况直观教练 原则在运动训练中运用 多种直观手段,通 过运动员的视觉器 官,激发活跃的形 象思维,建立正确 的动作表象,培养 运动员的观察能力 和思维能力,提高 运动员竞技水平的 训练原则。

1认识过程的普遍规 律2动作技能形成原理1教练员应局度重视 直观教练原则的运 用2注意应用科学技 术的新成果3注意直 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 有机结合适时恢复 原则及时消除运动员在 训练中所产生的疲 劳,并通过生物适 应过程产生超量恢 复,提高机体能力 的训练原则1人体机能能力和能 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 制2调节时机的把握对 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1准确判别疲劳的程 度(自我感觉,外部 观察,生理测试、心 理测试)2积极采取加 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 施(训练学恢复手段、 医学生物学恢复手 段、营养学恢复手段、 心理学恢复手段)第五章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① 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和办法② 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 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 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3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 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 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④ 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 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⑤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 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⑥ 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 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7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 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 手段、提高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