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推動品格及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範概況壹、有關品格及道德教育之推動一、 實施品格(道德)教育課程之國家(一) 美國1. 美國聯邦教育部轄下主管「品格教育夥伴計畫」 ( Partnerships in CharacterEducation Project Program ),從 1994 年起,藉由經費補助以鼓勵各州推動品 格教育,目前各學區以迄各中小學的品格教育內容,包括培養尊重他們、關懷 他人、負責、誠實等美德,此外,也強調公民道德、民主思想及多元社會中的 權利義務等課題美國布希總統在「教育改革藍圖」中強調支持品格教育,將 聯邦教育部對各州和學區用於品格教育計畫的撥款預算增加三倍到九百萬美 元洛杉磯地區所屬十一個學區均參與申請此一美國教育部品格教育計畫經 費,以購買品格教育教材、實施師資訓練或進行社區活動猶他州中小學的品 格教育推行得很蓬勃,在該州教育廳的網頁也公布各學區或各校的推動成就供 各方人士參考2. 美國聯邦政府教育局並未設有主管品格教育的單位,惟因中小學教育法案規定 有關推動品格教育的相關計畫 ,而納入「學校安全及毒品淨空辦公室 ( 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 )」負責,各學區或學校均可直接向該辦公室提出申 請有關品格教育的聯邦補助款。
3. 美國的品格教育是落實於生活當中,藉由與其他教學、學校活動及社區服務來 結合,由各學區或學校自行發展教材洛杉磯學區採用的品格訓練教材,多由 約瑟遜道德研究中心 (Josephson Institute of ethic) 出版的 Character Counts! 這 套教材在全美已有超過五千所中小學使用,其學生達五百萬人之多4. 美國賓州教育廳所屬的「社區與學生服務局(BCSS)」得自聯邦的經費支援,於 一九九九年十月開始推動一項為期五年的品格教育特別方案 BCSS 進行研 究、評估,和傳播有關品格教育資源與方案訊息依聯邦教育部定義,品格教 育係學校協助學生發展六種重要特質,包括具有愛心、公德、正義、尊重、責 任與信賴等 BCSS 品格教育計畫主要的合作伙伴是賓州品格教育聯盟 (the Pennsylvania Allianc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PACE) ,它是學校與社區小組 的一個伙伴,支持提供良好品格教育機會促使賓州兒童成為具有生產力與責任 心的公民5. 美國德州休士頓獨立學區( 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以下簡稱 HISD )依據德州教育法第 496 條中鼓勵(但非強制)全州學校開設品格教育 課程,但不同層級學校有不同做法。
高中及國中由學校提供道德教育之教材但 非課程,內容以生動活潑之圖文輔以文字為主休士頓獨立學區董事會於一九 八九年通過於中小學校園中增設品格教育,並籌募兩憶美元經費,設立品格教 育部門,十五年來 HISD 的品格教育已開花結果成為全美優良楷模二) 日本1. 日本國小 、國中階段皆開設道德教育課程 ,每週一節 ;高中則併在公民課程中 學習指導要領所訂國中國小道德課程標準授課時數每學年 35 節高中公民課 之倫理課程則為二學分,合計三學年中研習七十節課2. 文部科學省於 1990 年起,協助各縣市教育委員會設置「道德教育振興會議」 , 負責對縣內道德教育提出建言,規劃道德教育之實施策略等 1991 年起為加 強學校與社區合作推動道德教育,每年補助各縣市實施 「鄉鎮市道德教育推進 事業」,2001年並指定全國 100 個社區中之 800 所學校作為示範學校,以示範 學校與社區相結合之方式3. 日本道德教育課程均有教科書,其內容依學習階段不同,每一階段以 1.與個人 自身有關之事務 ;2.與他人相關連之事務 ;3.與大自然及令人崇敬有關之事務;4. 與團體及社會有關連之事務等四個領域,培育學童道德行為及道德觀。
國中 小學除道德課之授課外,並透過下述方法實施道德教育,如:親身體驗活動、 於校內實施研修活動、教師研習體驗活動、高中生參加義工活動可認定為課程 學分、推動體驗工作環境活動及職業實習等三) 韓國1. 韓國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均有道德教育課程,其內涵包括:個人生活 (如:尊重生命、誠實、正直、自主、節制) 、家庭、鄰居、學校生活(敬愛、 孝道、禮節、合作、愛校) 、社會生活(守法、幫助他人、保護環境、正義、 共同體意識)和國家民族生活(國家之愛、民族之愛、安保意識、和平統一、 人類之愛)等2. 設有教育審議委員會,由韓國教育部編有正式教材與生活指引輔助教材,並納 入學校正規必修課程且重視實際生活應用層面,反應於生活體驗之中教學 方法除由教師上課指導外,另有相關補充作業習題,以養成道德判斷力和價值 選擇能力,並提供學生在其他同學面前自我發表實踐道德規範的機會,開發多 樣化的學習資料,也讓教師間能相互交流,老師應作為學生的道德模範,依不 同年級,設定不同目標,儘可能活用各種教學技巧、方法結合宗教課程實施品格(道德)教育之國家一) 比利時1. 大部份歐洲國家,宗教對道德教育有重大影響,在比利時,道德教育通常藉由 宗教課程或倫理課程來教導,學校尊重家長學生的宗教理念,學生得選擇上宗 教課或倫理課;中小學每週有兩小時宗教課或倫理課。
2. 所謂的品格教育則為跨學科 ( cross-curricular )的教育目標,並由教育部訂定 品格教育不屬於任一科目的內容,但必須教導之、練習之及應用之,如社交能 力;跨學科教育目標最重要為涵養學生的責任感,其所涉及的目標是為全校教 師的職責並以老師作為學生的楷模比國教育部所制訂的教育目標內容包括: 社交能力、公民精神、健康與環保教育;校董會則全權決定品格教育的內容、 教學方法、教學時數3. 比國政府不直接涉入學校課程安排,只負責督導課程,只要他們符合教育部所 訂的教育目標,學校有完全自主權決定宗教課或倫理課的內容與教學方法,所 以道德或品格教育之內容與方法完全於校董會決定二) 德國德國中小學亦無品格及生活教育,惟都有宗教教育,稱「宗教課」 ,中學生亦可改 選「倫理學」或「哲學」因此行政機關未設品格及生活教育委員會,學校正式教 育未編品格及生活教育教材三) 奧地利1. 根據奧地利 1957 年「宗教課程法」,所有屬於「法律承認之教會或宗教團體」 之中、小學及多種職業學校學生均必須修習與其信仰相關的宗教課宗教(宗 教教育)課雖然是法定「義務課程」 ,但是十四歲以下之學生家長可於每學年 之前,提出書面聲明其子女不上宗教課;而十四歲以上之學生可自行決定是否 參與宗教課程。
沒有規定宗教課程的職業學校,學生則可以自由選擇宗教課2. 目前依法律規定,奧地利小學至高中各年級每週均原則安排兩小時之宗教課, 宗教課程由相關法律承認之教會或宗教團體負責,但聯邦政府可透過學校監督 機關進行監督因此,奧地利各級學校並未使用特別品格(道德、生活)教育 之課程及教材3. 許多人主張在學校開設「倫理課」提供給不上宗教課之學生選修,但此一建議 目前尚未被教育當局採納四) 泰國1. 泰國為佛教國家,有關品格、道德及生活教育自小學起實施其教育內涵是以 宗教課程 (佛教徒道德標準,泰國南部部分地區係教授回教教義 ),公民課程 (公 民法律教育 ),童軍及軍訓課程 (大專學生不擬當兵者之必選課程以替代兵役 ) 方式實施小學相關課程教授時數每週二小時,或每週授課一小時,另外每天 清晨打坐二十分鐘2. 泰國於 2003 年七月八日起實施教育改革新制,教育權下放後,由學校負責結 合家庭宗教界及社會各界共同推動學童品格生活教育3. 品格教育課程標準由教育部訂定,各級學校依部定準則,自選或自編教材有 關教學方式及師資由校方視學童條件,在教育部八大核心課程標準下,自行決 定授課時數,授課內容,教授方式可由教師自行授課或邀請鄰近佛教廟宇法師 講授。
五) 南非 此間中小學教育階段之課程規劃並無所謂品格教育課程惟小學教育中有聖經一 門課,一般學生都要修讀南非行政機關中並無設有專門之委員會或組織,學校 經常結合家庭透過學術活動或學校通告,要求家庭配合建立日常行為規範,並透 過集會、活動、學校通告傳授生活規範三、 將品格(道德)教育內涵融入現有相關課程之國家(一) 英國1. 在英國中小學階段並未明顯有所謂品格 (道德、生活)教育課程,相關者為 「性 別關係課程」( 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SRE ),此課程係學習有關體 育及道德教育,並非特別強調某些特別性別傾向或性行為2. 英國教育部已正式公佈 SRE 課程綱要以供學校、老師及自治團體參考, 其主 要內涵係學習價值觀及品格考量之重要性、養成尊重、愛護及關懷他人的胸 懷、學習管理情緒及處理涉及隱私事宜之方式、發展自我尊重及重視他人之情 操、培養危機處理之能力等3. 家長必須在學生之兩性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 ,學校及校內自治團體在發展 SRE 政策時必須與家長密切合作 家長如認為有所不合適時可隨時讓子女不上 SRE 課程,有必要時可和學生導師及校內資深行政人員商討 SRE 課程之內容。
二) 法國1. 法國對於品格(道德、生活)教育並非以一專門科目來教授,正如法國教育法 典第 321-3 條中所明示:「初等教育階段學生之道德與公民教育係與家庭共同 負責教導」2. 小學第一、二年級是安排在定名為: 「一起生活」之課表內,小學三、四、五 年級(法國小學共五年)及初中(共四年)階段之活規範教育,則安排在定名 為「團體生活」及「公民教育」之課表內,此階段之生活規範教育之目的在使 學生成為有責任感之國民三) 加拿大1. 加拿大於中小學階段即有生活教育之推動 ,主要係教育中小學生有關身為公民 之責任、義務等概念近年來中小學教育課程中並無「品格(道德、生活)教 育」一詞,相關訓練多散見於「社會」 、「法律」等學科,分為細項教授2. 以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廳所頒訂之中小學課程標準而言,生活(道德)教育納 入社會研究(Social Study)課程中,社會研究從一年級至六年級分為歷史與 地理兩大部分,歷史部分為文化遺產與公民單元,一年級所教授內容為公民的 責任與守則,二年級為傳統與節慶,三年級是拓荒者的生活( Pioneer Life), 四年級教授中古世紀,五年級為早期文明,六年級是原住民與歐洲開拓者。
由 以上課程安排可知 ,生活教育及道德教育所注重內容為身為公民所應負之責任 與義務而所佔比例並不多教學方法則注重學生詢問及獨立蒐集資料進行研 究能力的培養,並鼓勵以電腦蒐集資料四) 澳大利亞1. 澳洲教育係將品格教育、道德教育及生活教育溶入一般學校教育中而「人際 關係教育」(Human Relationships Education )是澳洲從學前教育至中學十二 年級之學校教育一部份,旨在教導學生發展全方位之人格,以及如何應變智 能、情緒、身體、社交、文化及精神等各方面在生命中所產生之各種變化人 際關係教育同時為學校行為管理之基礎教育 ,用以建立能提供學生各項協助之 校園環境2. 澳洲在州教育廳中設有「人際關係教育諮詢委員會」 ,對教育廳長負責報告各 校人際關係教育之推動情形,及未來發展之方向各校校長依據政府政策設立 「學校社區合作委員會」 ,學校、學生、家長及社區皆參與人際關係教育3. 在訂定人際關係教育課程時,一般學校均設計正式、非正式及隱藏式等三種課 程:正式課程即學校事先規劃並納入學校正式上課課程正式課程可結合一般 學校課程或另成立一獨立科目,但必須符合教育單位之政策非正式課程即為 各種「活動」( activities ),隱藏式課程需被審查方可確定:學生藉由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