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玉屏风散的剂量是黄芪+防风=白术导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祛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 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邓老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气不固表的自汗、盗汗, 和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黄芪 +防风=白术玉屏风散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这是中医所公认疗效确切的名方 方剂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其中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 臣以白术健脾,合君药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合黄芪、白术以 益气散邪,三药合用,托里固表,使玄府闭合有度,故能治疗表虚之自汗这犹 如一屏风护卫于肌表,故得玉屏风之名我体会此方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 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其用量为:黄芪12g,防风3g,白术15g我认为,其组成分量比例颇需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防风用量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垣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 之品,汗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 其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曾 有一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效,后因药房缺白术,找余商量,因 我不在,另一医建议用苍术代之,结果大汗淋漓,这是不明方义,不知苍术辛燥发汗,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之过,只走不守,发散不收,故汗水淋漓! 临床上运用时,若见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 30g, 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g ;若汗出特多者,则加麻黄根10g。
至于纯阴虚之盗 汗,我认为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椁鼓,此处只言玉屏风,故不赘述 玉屏风散不 仅能治汗,而且能预防外感,对于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尤为适宜 我曾建议某中医院按上述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 10〜20g水煎服,每天1剂,服半月至一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以治容易感冒之患者 (该地喜用丙种球蛋白成风),这既可发扬中医特色,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可避免染上某些难治 之疾,何乐而不为?事后了解,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其建议实受启发于蒲辅周 玉屏风散预防感冒之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 之弊若深究其能预防感冒之理,我认为柯韵伯之论较有启发,现录之,与同道共同学 习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祛 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 故也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祛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 连,终无期矣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 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 肥腠理而司开阖,唯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 汗能发,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 补剂中之风药也。
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 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祛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 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根据异病同治之理,余曾用玉屏风散治愈一例面肿如球之怪病1961年与广州中 医学院1959年高研班学员到某军区医院搞科研时,该院一护士之子,5岁,患怪 病,面肿如球,病已将月,按之空虚,随指而起,似面皮之下充气一般,但无皮 下气肿之握雪感,从头肿至颈部,舌嫩,因此考虑乃气虚所致头为阳,面皮属 表,故当以表虚论治方用玉屏风散加五味子处方:黄芪12g,防风3g,白术18g,五味子4.5g每日1剂,复煎取玉屏 补气固表,五味子敛其浮阳服药9天,病霍然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