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及鉴定1、 实验名称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及鉴定2、 实验操作人3、 实验过程简述3.1营养缺陷型菌株诱变3.1.1培养基的配制配置两种类型的培养基,营养丰富培养基(YPD)和基本培养基(SC),其中 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在诱变的过程中用来培养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选择性的加入 氨基酸来进行筛选,分别标记为:SC5 (SC+His+Trp+Leu+Lys+Ura) ; SC5-Lys (SC+His+Trp+Leu+Ura) SC5-Leu (SC+His+Trp+Lys+Ura) ; SC5-Trp (SC+His+Leu+Lys+Ura) ; SC5-His (SC+Trp+Leu+Lys+Ura) ; SC5-Ura(SC+His+Trp+Leu+Lys)3.1.2稀释涂布在超净台,取0.1 ml菌悬液转接到0.9 ml无菌水中,混匀后,取0.1 ml 稀释液转接到0. 9 ml无菌水中,混匀后,继续进行10倍的梯度稀释,稀释到 10-6 ;取0.1 ml稀释度分别为10-4、10-5、10-6的菌悬液,加入到YPD固体平板 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每个稀释度涂5块平板;3.1.3紫外诱变每个稀释度各取一块平板,培养皿底部标记好组号-稀释度-紫外处理时间, 将平板适当垫高,防止诱变不充分,用紫外照射分别诱变处理0、30、45、60、 120秒,黑布包好,置于30°C培养箱培养48h;记录各平板上的菌落数,计算不 同处理的细胞致死率。
致死率(%) =1-(特定时间点平板上菌落数X稀释倍数)/ (0时平板上菌落数X 稀释倍数)X100%3.2营养缺陷型菌株初筛3.2.1选取单菌落小组内部四人分别标号为A/B/C/D (本人标号为A),本次实验选用了两种敏 感性不同的菌株,选取两种菌株内生长较好的平板,每个平板每人取3个单菌落 (每人2菌X3个单菌落),用记号笔圈出标记为A1/A2/-A6防止重复挑取;取 1.5ml离心管装入1ml无菌水,用接种环从YPD平板上挑取单菌落,转接到无菌 水中,摇匀,室温静置2h;3.2.2点板在准备好的YPD、SC培养基平板底部做标记(培养基名称-组号),将小组成 员点菌位置画好格子;分别取一接种环菌悬液对应点于SC和YPD培养基平板上 (每人1行,做好标记);将培养皿倒置于30C培养箱中,培养48h,注意无论 涂板、还是点板,一定等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再挪动或倒置;记录各单菌落在 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生长记“ + ”,不生长记“-”),并拍照;根据生长情况, 判断本实验各菌株是否为营养缺陷型菌株4、主要实验结果4. 1诱变菌株的生长情况图1诱变菌落生长情况,具体稀释倍数及诱变秒数如图中标记由图可见,未经诱变处理的平板菌落生长良好,按稀释梯度菌落数也呈现一 定规律;但本次实验并不成功,在经过诱变处理的平板中只有10-4生长出了菌 落,其余平板未见菌落,可能是由于该菌株过于敏感、紫外诱变时离紫外光源过 近所造成的,不太可能是实验失误(比如菌株在涂布的过程中被烫死、梯度稀释 时存在错误等原因,因为0s的菌株生长良好且符合规律);10-4 60s平板的缺 失是由于最后一组做实验,期间因为事先准备的平板不够,没有涂布;10-6 30s 由于培养基高营养,无菌操作不当,染霉菌明显;10-6 60s的平板由于涂布时 平板没有凝固好(可能因为助教倒平板时没有摇晃,该平板琼脂含量过低没有凝 固好出现裂缝),故菌落生长在裂隙间。
致死率:10-4 30s: 1-(32X10-4)/(332X10-4)X100%=90.36%其余平板致死率均为100%4.2营养缺陷型筛选图2点板情况红框为本人实验结果点板实验实验结果较为理想,平板上纵列A意味本人代号为A, 1/2/3/4/5/6 依次为本人所挑的6个菌落A1A2A3A4A5A6YPD++++++SC+++---SC5++++++SC5-Ura+++---SC5-Lys++++++SC5-Leu+++---SC5-Trp+++---SC5-His+++---表1点板情况整理+意味着有菌落,-意味着无菌落5、实验结论本次营养缺陷型诱变实验,所得菌株A1/A2/A3均为非营养缺陷型,A4/A5/A6 为Ura、Lys、Leu、Trp、His的多重营养缺陷型6、思考题简答在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和鉴定过程中,将细胞接于无菌水中,室温静置2h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对细胞进行饥饿处理,因为之前是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上的,细胞内可 能有积累的生存所必须的酶、中间代谢产物等物质,饥饿处理使这些积累物质耗 尽,进而避免之前的完全培养基造成的影响;也起到将所挑取的单菌落进行稀释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