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卫生综合》(代码353)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7年7月1日通过.I. 考试性质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II.考查目标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专业课程要求考生:(1)准确地掌握该5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熟悉职业环境、生活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5)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6)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7)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川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流行病学20%卫生统计学20%环境卫生学20%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20%营养与食品卫生学20%w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100分(20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50分(25小题,每小题2分)简答题150分(10小题,每小题15分)v.考查内容一、流行病学本部分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2. (一)绪论1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分类: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1. (二)疾病的分布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⑴率和比: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⑵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⑶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2疾病流行的强度3.疾病分布的形式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⑴人群分布特征⑵时间分布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⑶地区分布特征地方性疾病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⑷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三)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概念;现况研究的目的;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现况研究的优缺点3生态学研究⑴生态学研究的概念⑵生态学研究的目的⑶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⑷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四)队列研究1概述⑴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⑵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⑶队列研究的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队列研究的实例3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⑴确定研究因素⑵确定研究结局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⑶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⑷确定队列大小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4. ⑸资料收集与随访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⑴基本整理表⑵人时的计算暴露人年的计算、⑶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⑷效应的估计相对危险度(RR);RR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5。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⑴常见偏倚的种类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3. ⑵常见偏倚的预防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队列研究的优缺点1. (五)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⑴病例与对照不匹配⑵病例与对照匹配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实例4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⑴一般步骤5. ⑵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⑴资料整理⑵数据的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指标:比数比OR;6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⑴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⑵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1. ⑶混杂偏倚7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概述⑴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⑵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2. 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⑴明确研究目的⑵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⑶确定实验现场⑷样本大小的确定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⑸随机化分组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⑹设立对照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3. ⑺盲法的应用单盲;双盲;三盲资料的整理与分析⑴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4. ⑵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临床随机对照试验5. 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
6.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七)筛检1概述⑴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⑵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⑶筛检实施原则2. ⑷筛检的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⑴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⑵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3)预测值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 ⑶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筛检效果评价⑴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⑵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4. ⑶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筛检中的偏倚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八)偏倚及其控制1研究的偏倚⑴选择偏倚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⑵信息偏倚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1. ⑶混杂偏倚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九)病因与因果推断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⑴病因的定义⑵病因模型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2。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Mill准则及应用;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统计关联;因果关联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1.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十)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2.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2.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3疾病的三级预防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疾病监测⑴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1. ⑵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简介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2. 传染病流行过程⑴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⑶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4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⑴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⑵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5。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⑴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⑵计划免疫方案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⑶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二、卫生统计学1. 本部分大纲根据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一)绪论卫生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定义: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内容⑴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和评价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⑵健康统计;⑶卫生服务统计.2.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3.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变量及变量类型(数值变量、分类变量——无序分类、有序分类)、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与样本、概率l. 4.学习卫生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表频数表的概念及编制方法,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频数分布的类型,频数表的用途2. 集中趋势的描述用于描述一组变量值的集中位置指标是平均数,它是集中位置的特征值,代表该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常用的平均数有:⑴均数:是算术均数的简称,总体和样本均数的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均数的两个重要特征,均数的应用;⑵几何均数:表示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加权法),几何均数的应用;⑶中位数和百分位数:意义、符号、计算方法(直接法、用频数表法),应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