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李吉林,1938年5月生,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李吉林从教50年来,在许多领域作出了富有开拓性和独创性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的八个教育科研项目之一,相关研究先后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2006年5月李吉林出版了八卷《李吉林文集》为进一步推广情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中国与世界教育学界的对话与合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国亚太地区价值观教育中心、江苏省教育厅等于2008年11月23日,在南通联合举办了“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近百名教育专家学者出席。
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对李吉林老师在教育理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卓越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李吉林老师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一位教育家,是从情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开始的她借鉴有关大脑两半球的理论、暗示原理、移情原理等心理科学以及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建构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概括起来就是“四特点”、“五原则”四特点”是:(一)形真所谓形真,就是要求形象要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就行如同京剧中运用的白描说法一样,演员一把船桨,就表示在水上行驶;摇一根竹鞭,就意味着跃马奔腾”虽然是如此简单,但是观众在台下看来却如同真的一般中国画里的白描写意,简要的几笔,就勾勒出形象,并不要求重彩,看来却是那样真切、栩栩如生情境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以“神似”显示“形真”形真”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二)情切“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情境教学也不例外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其情感体验传导学生情境教学就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教师的语言、眼神对学生都是饱含着希望和期待的,使教师的情感成为促进学生心里品质发展的因素。
情切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组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三)意远“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情境教学”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又丰富了课文情境四)理寓其中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就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或一组围绕教材中心展现的具体情境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
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情境教学正是具有以上所说的“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的特点,使它为学生学习语文,并通过学习语文促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五原则”是:(一)诱发主动性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具体操作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儿童可涉足其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情境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表述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下得以强化。
教学终于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到达了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情境教学将诱发主动性放在促进儿童发展的首位,正是因为人的主动性在养成教育中对克服怠惰,激扬奋发的良好的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二)强化感受性半个多世纪来,我国的教学习惯于“分析法”,使师生陷入烦琐哲学,导致了小学教学的形式主义情境教学提倡小学教学“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优化的情境向儿童展示的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实物的演示,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作好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在进入情境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在形象的感染中他们渐渐地感受到课文蕴涵的美,或是一种轻柔的美,或是一种壮阔的美,或是一种崇高的美,,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就在这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在儿童感官可塑性极大的时候就变得敏锐、完善起来,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直觉和悟性的提高。
为了强化感受,情境教学注重儿童的观察活动,有计划地结合作文教学将“指导观察——发展思维——训练语言——陶冶情操”结合起来进行,指导儿童观察做到“选择美的事物”、“逐步增加难度”、“拓宽想象空间”大自然是儿童理想的永恒智慧的源泉——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冰雾雷电、山川田野,都是儿童观察的极美的对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还必须逐步地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美,选取那些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健康的美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描写美的人和事的作文题材,强化感受性,让儿童在感觉中训练感觉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并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语言素养、情感素养这是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的基础三)突出创造性“只有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才能通过教学,不断地把儿童带入一个一个的永远没有终结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不断意识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学生的发展的着眼点,是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1.丰富表象,为组合新形象打下基础情境教学,往往从观察入手大量的观察,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表象通过观察,储存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
观察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创造往往是建筑在敏锐的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或是被发现了那些被人们忽略的细节,或是在实物原型的观察中得到启发,即所谓“原型启发”,产生顿悟而豁然开朗情境教学经常开展的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培养了孩子们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的观察习惯,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在粗略观察的基础上逐步趋向精细的观察2.注重想象,为创造新形象提供契机人的想象活动,总是充满创造性的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孩子是富有想象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跃过历史的长河,,从而让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得以施展情境教学十分注重想象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属相似模拟,粗略而简易,为孩子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情境教学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又丰富了情境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当然想象必须是恰如其分,合情合理的,而且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儿童的想象,有助于他们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般可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或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根据课文中心,想象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多种结局;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3.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创造就是对表象的改造要创造出新的形象,求异思维产生很大作用情境教学,以观察为基础,着眼发展的教学思想体系,为儿童学习拓宽了思维空间,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中,进一步促使儿童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儿童思维品质日趋灵活性与广阔性美感丰富的情境,使儿童爱看、也爱想;意象的广远,更使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易想也易说所有这些,使儿童处于创造性思维积极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四)渗透教育性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情境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情感,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为动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起点,以审美教育为手段,通过感受“美”去激发“爱”,以教材语言作为凭借,采取“滴水穿石”的办法,把语文教学的教育性渗透其中五)贯穿实践性上述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渗透教育性、突出创造性,并不是外加的,而是贯穿在儿童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像其他能力一样,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形成情境教学强调基础,注重训练:(1)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2)加强应用目的的整体训练;(3)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训练”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线情境教学讲究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思维,或通过思维的发展来提高语言能力,做到以“活”促“实”,“实”中见“活”可以说,这是整个训练的一个原则问题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则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促进儿童主动发展、学得生动活泼的有效途径教育总是面向未来的事业,21世纪人才活动的舞台是更加广阔、更加活跃、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大时空,未来大教育目标激励着千百万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用广角度的思维方式,构建教育的模式李吉林老师从未来的高度,从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单科的成功经验抽象概括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带有共性的创设情境的“四为”和“五要素”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然后提出了情境教学向整体优化发展的设想,确定了《优化情境,促进整体发展》的总课题,逐步形成情境教育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构想。
运用“四为”,各科教学创设情境就有了依托;掌握“五要素”,各科教学进行情境教学就有了统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