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基本学问点碳达峰、碳中和基本学问点一、碳达峰、碳中和基本情况 气候转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 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逼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 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2020年_月—日,习近平总书记 在联合国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求于 2030年前到达峰值,努力求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到 达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 放不再增长,到达峰值之后再逐渐减下去依据国家安排,初步 计划2027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确定时间 内挺直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 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 放量,实现正负抵消,到达相对“零排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_月—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 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普遍而深刻的经济社 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拿出抓铁有痕的干劲,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 中和的目标。
二、碳减排工作要求 我国力求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_月_日正式启动, 2021年_月_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 行)》,并印发配套的《20__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 定与安排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推动全国 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逐步扩充市场掩盖行业 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在掌握温室气体 排放、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碳减排已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对区考察2021年 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为:碳考察:完成市级下达的二氧化碳排放强 度掌握目标(目前未下达)碳达峰编制辖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展开二氧 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辖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 清温室气体排放基数,支撑碳达峰工作十四五规划:展开辖区应对气候转变“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 以“十四五”规划为统领,谋划并组织推动一批节能、降碳、零碳 及气候适宜类工程项目,支撑规划落地。
碳市场:做好碳排放权交易,指导督促辖区内控排企业展开 审核、报告、履约等工作二、从挑战来讲,有两个约束条件 第一个约束条件,现在 中国人均碳排放到达x吨以上,超过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当然我们还有时间,但在碳达峰前,排放增加的空间并不大,最 多__%,否则下一步碳中和难度就会增加第二个约束条件,目前我国人均GDP才x万美元,欧盟国 家是x万到x万美元,我们已经定了一个目标,到2035年人均 GDP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之下,既要马儿 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少排放,甚至零排放发达国家如__ 是在__世纪_年月初碳达峰的,—是在_年月末,—是在2022年 实际上,碳达峰与碳中和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区分碳达峰没有减 碳的压力,随着产业构造的转变,如同服务业比重提高或新节能 技术的应用,碳达峰自然会出现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没有或者 很少有减碳压力的情况下实现碳达峰的,不过这条路已经走不通原来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传统发展道路,就是高碳排放下实 现较高的增长第二条路是低碳排放低增长不过,若让人均GDP 停留在x万美元,这条路我们确定不肯去走所以,这两条路都 走不通,只能走第三条路,就是低碳或者零碳,同时还要实现比 较高的增长的道路。
也就是说,我们要实行低碳和零碳的绿色技 术和产业体系,同时实现高的增加值和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力求 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经济体,现在处于人均GDPx万美元发展 阶段,在碳中和目标庞大压力之下,仍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 度,这在发达国家队列未有先例我们现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可 选择的空间很窄,且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转型以后出现优势 这样看来是否会比较悲观,这其实是思维方式和办法论的问题 在重压之下必需要转型,转型以后反而就会出现优势,具体来看, 有两点优势一个优势是中国作为此后者,既有短板,也有优势我们还 有相当多的产品没有到达历史需求峰值,发达国家是到达峰值以 后才开头转型,我们还没有到达峰值就开头转型,可以挺直用绿 色产品来替代如同汽车,发达国家每千人车辆的保有量中,— 是__辆,__是__辆,__是__辆,中国目前才—辆假设未来我国到 达—辆水平,还有—辆左右的增长空间这样从历史跨度看,绿色 转型的成本相对较低,发达国家为了造汽油车,全部的投资都用 完了,重置成本或者淹没成本很高,我们提前转型了,这部分成 本就比较低此外一个优势,我们现在的增长速度比较高,绿色产品的创 新和推广市场范围大,市场需求对创新来讲最重要。
中国的优势 在于,有利于形成商业模式我们期望有更多创新或者新的竞争 优势,但在现有的车道里超过先行者很难现在绿色转型是一个 换赛道的新机遇,中国有成本优势、需求优势,再加上技术,已 经有相当多的技术积累,中国的技术企业也将更多地去争取创新那么,中国的企业争取创新,包括制造业有新的优势是否有 依据呢?这个依据是有的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已经 有不少案例,挑战和机遇同样前所未有从全球范围来看,这有 或许推感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构造、生产方式、发展方式、 发展理念的一次最重要变革,或者说推动一场技术、产业和发展 方式的浩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