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时间:2012-03-29 11:06:00 作者:李晓洵 张苗 来源:青年记者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李晓洵 张苗翻开最近的报纸杂志,不难发现新闻的主角总是所谓的“富二代”、“农民工”、 “90 后”之类带有明显身份标签的人物谈到“富二代”,人们总是想到飙车、炫富、纨绔子弟;谈到农民工,大家的印象 是文化素质低等;谈到“90 后”,无外乎非主流、个性张扬等这就是他们通过媒体呈 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已经形成固定思维,很难改变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 刻板成见(stereotype) 所谓“刻板成见”就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 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新闻报道中的“富二代”、“农民工”、“90 后”就是公众对这几类群体的刻板成见身份成见的产生李普曼认为,真实环境太大太复杂,而个人自身能力有限,我们凭借自身经验无法 完全了解外部环境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只生活在地球的一隅,对庞杂的外部环 境无法亲身经历,只能通过媒介的报道去感受真实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已经经历了 一个重新选择加工的过程媒体展示给受众的,并不是真实环境,而是一个建立在真实 环境基础上的拟态环境。
1. 媒体的成见媒介在报道中如此强调公众身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成见便意味着新闻 有看点,有看点则可以吸引受众从“70 码”到“我爸是李刚”到“激情杀人”,“富二代”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名 词有关“富二代”的报道,总是摆脱不了飙车、炫富、飞扬跋扈的负面消息,所以在 公众舆论中,这一阶层的形象或多或少被扭曲了而“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的叠加,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农民工的 报道,成为构建农民工想象的媒介①而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总是掺杂负面消极的态度媒体对“富二代”、“农民工”等特殊人群进行的报道,经常有大肆渲染进行“妖 魔化”的现象首先,对所谓“富二代”、“农民工”等特殊人群,报道的数量多、篇幅大因为 人们对其身份的敏感与关注,在报道中加上“富二代”、“农民工”的身份标签会得到 公众更大的反响与关注所以,新闻报道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次,在报道此类特殊人群时,存在比例失当的问题,负面报道多,正面报道少 翻开报纸,鲜见对“富二代”、“农民工”、“90 后”等特殊阶层人群的正面报道媒 体的负面新闻对公众往往造成暗示,印证他们固有的刻板印象2. 受众的成见受众对于同一事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 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
因此,这些见解是由别 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②因为没有精力对社会环境进行亲身经历,所以我们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不可避免地要 依靠媒介,依赖媒介提供的刻板成见刻板成见可以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 准,让我们将彼此独立的人归入我们所定义的种类中去李普曼认为:“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 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 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 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而公众头脑中形成身份成见的重要原因,就是用部分事实抹杀全部事实他们只关 注这些人群的负面新闻,而自动忽略了相关的正面报道为了每一部分而运用成见, 可能会抹杀与那种要求相抵触的全部事实媒介所报道的负面消息在受众头脑中已经形成固定思维,受众带着成见去验证事 实,结果会加深成见,使其根深蒂固比如一个人本来对“富二代”就没有好感,经常 看到有关“富二代”炫富飙车的报道,在吃饭时看到有钱的年轻人对服务员指手画脚, 便会加深对“富二代”的负面印象,断定其是不能自食其力而依靠家庭的人如何避免身份成见一般而言,人们对事物的刻板成见一经形成,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很难发生改变, 相对稳定并且根深蒂固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施加影响。
因此,刻板成见显然阻碍着人们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另一方面,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刻板成见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但很 多成见事实上是错误的如何避免刻板成见,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1. 媒体应负的责任对于身份成见的传播与扩散,媒体难辞其咎记者们在看这个世界上多数事情的时 候,都戴着有色眼镜记者是刻板印象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它们的受害者因此,新闻 媒体在报道时,应注重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统一,对事实负责,避免使用带有成见或歧视 性意味的词语不能为了收视率或发行率大肆渲染身份成见,以“富二代”、“农民工” 等标签夺人眼球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发起了一场传播语言净化运动一一PC运动,要求大 众传媒在报道不同年龄、宗教、族裔和性别群体时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以创造一个中 性、无歧视的传播环境③这场PC运动尽管遭到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但是它在语言上 去除因为传播而流传下来的偏见卓有成效我们的媒体应该效仿美国的PC运动,在报 道新闻时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和客观性理念,避免渲染身份成见,还公众一个无污染的大 众传媒环境2. 受众如何不被成见左右对于如何避免身份成见,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这样解释:如果我们的哲学告诉 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 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 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
④增加自己的知识面,避免狭隘认识是扭转偏见的良方如果我们了解我们的成见始 于何时,始于何处,了解成见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就不会被成见左右比如在“农民工”或“富二代”的报道中,如果我们思考得比较客观,就可以看到 媒体报道的具有负面影响的这类人只是这一群体的少数,我们可以关注媒体对于他们的 正面报道,如有关“农民工”创业、“富二代”向二代企业家的转变、湖北90 后大学 生人梯救人等他们同样也是贴有这一身份标签的群体的代表,他们代表着“农民工”、 “富二代”、“90 后”群体的正面形象,虽然无法完全扭转人们的成见,但也可以让我 们对这些特殊群体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结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被贴标签的自由,我们不是被划分在某一群体之中默默无闻的大 众不管是哪个群体中的个体,都不应该背负着整个群体的重任所谓的“农民工”、 “富二代”、“90 后”,只是身份标签的一部分,他们在生活中还有着其他重要的身份 标签,如“学生”、“子女”、“父母”不管是媒体记者还是普通受众,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会摒弃身份成见在日常生 活中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最终才能克服刻板成见的负面影响并获得正 确的认识注释:①刘福利:《媒体渲染身份成见是在误导公众》[Z],东莞阳光网②④【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③展江:《营造“无歧视大众传播环境”》[Z],《新京报》,2005年5月8日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