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4200091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黄河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黄河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河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颂》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颂教学设计 太行路学校 李庆芳一、 情景导入:(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我们就生活在黄河岸边,那么同学们亲眼看过黄河吗? 下边我们就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的视频。1、学生用一些词语描绘出你眼中的黄河? 万丈狂澜、弯弯曲曲、惊涛澎湃 气势磅礴 2、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诗篇来歌咏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黄河颂,看看作者是如何歌咏它的。二、背景介绍: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

2、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本课为第二章黄河颂。那么作者到底在歌咏黄河什么呢?下边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文本。 (过渡:我们经常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诗歌更是如此,凝练的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意境,下边我们就来美美的读,体会一下歌词中的意境。)三、 美美的读,体味黄河雄壮的气势:(8分钟)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浅谈感受,并体会用什么感情基调去读?(过渡: 谢谢大家的鼓励,听了老师的朗诵,同学们可以七嘴八舌的谈谈听后的感受? )明确

3、:朗读感情基调:本诗属于直抒胸臆,风格豪迈之类,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雄浑豪迈,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 2、学生自由的朗读。 3、找个别学生展示读。(过渡:我好像已经从大家的朗诵中看到了滔滔的黄河之水,看来大家已经找到了朗诵入情入境了,下边我们就深入的走进文本,细细品读。)四、细细的品,欣赏诗歌的美:(过渡: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呀?哦,朗诵词。为什么要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要在歌词的前面加上朗诵词? (大屏幕显示)1、

4、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在歌词的前面加上朗诵词呢? (5分钟)(总起下文)2、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概?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应该怎样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10分钟)例:我喜欢“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因为它写出了黄河的一泻千里的雄壮气势,尤其是“望”字,统领下文,体现一种高远的感觉,所以后边的停顿要长一点,要重读。总结方法: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首先要定好感情的基调。其次是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比如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3、找出最能体现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句子是什么?他们在诗歌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5、?(2分钟)明确:“啊,黄河” 把“颂黄河”部分分成了三个层次。4、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么这三部分读法一样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读?(5分钟) 我以(舒缓的、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 语调来读第部分,为什么? 五、 感悟精神,激发斗志:(8分钟)1、我们为什么要歌颂黄河呢?2、作者只是在歌颂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黄河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坚强不屈的精神。是永不退缩,永不屈服的精神;是伟大的精神,是不怕困难的精神4、今天是和平年代了,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生:(有几名同学马上举手)我认为需要,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我们面对的压力却不小,我们面对的困难也不少,这样我们就要发扬“黄河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大。生: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需要发扬“黄河精神”,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知识。生:现在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我们将无法赶上其它发达国家。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师:虽然战火已经离我们非常的遥远,但是上个世纪我们屈辱的历史依然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因此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