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4199015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保险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保险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保险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保险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险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引言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1.1.1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随着资本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国际间资本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催化、促进和巩固作用。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的稳定或动荡,对各国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保险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但产寿险增长不同。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自1980年至1999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1393.2亿元,年平均增长

2、35.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2000年保费收入为1595.9亿元,增长率为14.5,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晚、起点低。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521.1亿元,年平均增长28.3;1982年中国恢复了人身保险业务,当期的保费收入为0.016亿元,1999年为872.1亿元,年平均增长97.71,表现出了其良好的增长势头与前景,但目前在我国保险市场中出现的种种失信行为已经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在2004 年6月首届北大CCI

3、SSR论坛上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4.29%的人认为保险在中国经济与社会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据消协发布的消息,10大领域消费环境问题严重,保险业位居前列。2002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永伟指出,信用危机是保险业的最大危机。信用缺失已对我国保险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1.1.2 信用危机对中国保险行业的影响不久前,上海曾发生一件著名的保险案例:一位投保人在阅读了保险公司提供的入保资料以及听过保险代理人的介绍后,买了一份保险,签完合同后才发现,合同中规定的回报率与当时资料上显示的数目出入较大,遂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但最后因“宣传资

4、料不构成合同要约”而败诉。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

5、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文件及规定,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有些保险企业产生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违规经营案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保险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1.3研究意义保险的自身性质决定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保险业与银行业一样是负债经营,其自身拥有的资本金与负债规模相比,是不对称的。众所周知,诚信是保险行业生存的基石,如果缺乏诚信,公众就会丧失对保险业的信心,整个行业也会陷入混乱之中,动摇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建设,维护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保证

6、保险业充足的偿付能力,对于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保险市场中出现的种种失信行为已经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在保险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其带来规避风险的功能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行业本身的信用问题。诚信建设,既是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险业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作用的根本前提。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损害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中国的保险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在诚信方面的不足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对中国保险市场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

7、分析对于中国保险行业信用缺失的这种状况,国内有很多学者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何来认识这种现象以及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主要从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以及对策这三方面入手。(1) 保险行业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刘雪菲在2010做了关于信用缺失的研究,说明了信用缺失的主要分类,从市场交易主体的地位来说,主要体现在保险人信用缺失,投保人信用缺失,保险中介人的信用缺失。徐鹏,欲欣在2006年做了关于中国保险信用的分析,提出保险业务人员以及中介机构为了单方面追求一己之利利用保险合同的附和性,不惜欺骗投保人骗取保费,同样投保人为了能够获得保险人的赔偿,从而会出现保险期间内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保

8、监会成立以来,一直强调以保险公司的发展为根本,以市场份额大小论成败,在此过程中必定会出现重视产品的提供者而忽略消费者的状况,监管主体还存在像资源利用效率低,体系不完善,监管人员自身素质低等一系列问题。(2)造成保险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曾忠东在2006年做了关于保险行业诚信缺失原因的研究,并提出:保险行业诚信的缺失既有行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社会的原因。保险公司产权主体不明晰,导致了保险企业不考虑信用效应,追逐短期利益,同时政府信用的低成本使用,造成了失信成本的承担者缺位;保险公司盈利不足,导致其失信行为的增加;保险中介制度不健全,无证经营、违规超范围代理、索要高额手续费、个人代理误导和欺骗投保人的

9、事件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失信的低成本,是保险诚信缺失的滋生土壤。刘雪菲则指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资料数据库还未建立,征信数据采集困难,目前的信用保证主要依靠人的道德伦理要求,整个社会信用意识淡薄,诚信责任不强;保险信用法规法制建设滞后,在利益驱动下会出现利己主义动机;保险公司的营销机制不完善,对保险营销人员过多注重销售手段的研究而对保险理念、保险相关知识以及产品的重视不够,同时对营销员得考核以业绩为主,造成了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的行为增加;保险交易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保险合同是附和合同,投保人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同时保险条款中专业词汇过多,或晦涩难懂或含糊不清,致

10、使投保人看不懂合同条款。顾金平,姜永红提出保险市场主体诚信道德观念仍需加强,诚信建设体系仍不完善,保险合同信息和保险市场资信状况严重不对称,诚信监督体制不完善;保险行业协会对保险市场各主体缺乏有力的约束,处于比较自由松散状态,缺乏自律意识,内部协调和平衡机制比较脆弱,信用自律和监督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3)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对策钱振伟在2008年做了保险诚信制度的博弈分析,针对保险市场的信用缺失从政府干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与制度结构关系、制度的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等理论方面出发,提出了以下对策:保险诚信制度在一次博弈并不能形成,即使形成了,也无法承担维护制度的高额成本,在目前的制度下

11、,保险的交易成本过高,特别是代理人、中介人的佣金过高,是中国目前中国保险市场诚信时间多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保险诚信作为一个“准公共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而且保险诚信是培育我国保险业竞争的必要条件,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为清晰的产权基础、构建信息披露做宣传的机器等,同时针对保险业的诚信缺失行为,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强制力明确产权及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只有通过法律约束,建立和完善诚信者得利益保障制度及失信者的惩罚制度,才能克服个人理性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政府必须要加快建设以身份证为基础的国民信用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保险诚信指标的评价体系,完善保险人与投保人的信用档案,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高水准和

12、专业素质的保险信用评级机构,政府应加大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诚信建设,弘扬“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将“个人诚信记录”纳入党政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的升职考核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文化向支持诚信建设的方向转变,最终形成我国的诚信文化建设。袁智军于2010年研究了我国保险公司规避风险,减少因合规问题而造成的诚信缺失时提出:建立以组织架构健全、多层次的工作机制及以指标体系为核心的风险控制循环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想,试图通过健全组织架构,提升风险管理的决策层次,使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其确保战略实现的功能匹配。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控制工作机制,确保各机构

13、或管理条线风险管理定位明确,同时又能与其他部门充分协调防范和化解风险。我国保险业全面风险管理还刚刚起步,这方面经验还较少,风险管理的工作机制、制度和技术,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创新。顾金平,姜永红则提出:道德自律是保险市场中各主体诚实守信的基石,想要建设保险行业诚信的文化,必须从建立健全保险业诚信培育体系方面入手,大力推进保险市场主体诚信道德观念建设。道德教育为载体,引导保险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保险义利观,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引导员工树立诚信价值观,以制度落实为保证,引导员工自觉遵守保险从业人员基本诚信规范,以宣传教育为重点,引导客户增强诚信意识;建立健全保险行业协会制度,为

14、构建保险诚信体系提供信用自律,做到健全组织,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为构建保险业诚信体系提供社会监督,以信用评级为主,以信息披露为辅,以舆论监督为补充;建立健全保险行业诚信建设执法监管制度,为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提供双重保障,对市场各个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的监控,采取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的方法等,同时处理保险市场参与者的违规经营、恶性竞争、误导客户等一系列不讲诚信的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保险合同的通俗易懂性建设,尽量的建设保险合同信息的不对称性,要对保险诚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大力加强保险诚信制度建设。1.3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保险行业

15、的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瓶颈,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本文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以及所应采取的对策这条思路做一研究分析。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分析诚信及保险行业的诚信;第三部分为当前保险市场中的信用现状;第四部分分析造成保险行业信用缺失的原因;第五部分为改善保险行业诚信缺失的若干对策。2 诚信以及保险行业的诚信2.1 诚信的基本内涵信用两字,古来有之。信用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左传的宣十二篇之中,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意思是每个当政者或者领导人必须要能取信于民,着当前经

16、济的不断发展,有学者从道德、法制、社会结构等三个角度来解释信用。诚信是现代社会公认的伦理基础,具有规范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社会成员行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与仁、义、礼、智一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西方文化同样对诚信推崇倍至,并建立信用制度来保证其实现。诚信对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指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老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可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2.2 保险行业的诚信在最早的保险活动中,英国1906年的海上保险法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最大诚信原则,在随后的发展中很多国家也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保险市场中的诚实守信原则,我国在2002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也将诚实守信原则单独列为第五条:“保险合同当事人行使权力、履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