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导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4071161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塑生命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再塑生命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再塑生命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再塑生命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再塑生命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塑生命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塑生命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再塑生命导学案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 海伦凯勒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 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一、阅读相关资料(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1904年海伦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

2、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本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二、熟读课文,识记生词 1、 给下列加下划线汉字注音。 搓捻( ) 迁徙( ) 譬如( ) 栖息( ) 小憩( ) 遨游( ) 枝桠( ) 遨游 ( ) 刹那( ) 穿梭( ) 怦怦( ) 企盼( ) 期期艾艾( ) 困惑不解( )2、 解释下列词语。 从那以后,我常在这棵月宫仙桂上尽兴玩耍,mng s xi xing(冥思遐想),

3、遨游在美妙的梦境中。 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hu tun jn c( 花团锦簇),mi b shng shu(美不胜收)。 突然间,我hung rn d w(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三解决问题 1、 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课文写了哪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1)_ 。(2)_ 。(3)_ 2、“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_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4、”(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_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 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_。 3、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海伦是怎样的一个学生? _莎莉文老师是个海伦是个 4、品味积累语言(1) 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2) 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问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

5、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_ 四巩固练习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

6、娃并没 3 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_,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

7、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_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

8、福的孩子吗? 、 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跳动 、激荡 、回旋 、徘徊 、启示 、启事 、启蒙 、启发 、 “我”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 、“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4、在这一天里,“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请你具体说说有什么变化? 转变前: 转变后:五 课文延伸 致爱丽丝 人们聚集在像宫殿一样的大厅里,一场盛大的圣诞宴会和舞会正在进行。大厅四周有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有面带笑容、两腮长满白胡须的圣诞老人,有摇曳的蜡烛和红酒丰盛的大餐之后,水晶吊灯下,衣香鬓影,舞姿翩翩,人们快乐的笑声就像那飞舞的雪花四处飘散 可是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却与这豪华的舞

9、宴无关。 贝多芬的经典钢琴曲致爱丽丝,我们也许都听过。他写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的经历。那一天,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有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发现了一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女孩。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贝多芬问。 “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再看一眼塔希提岛和阿尔卑斯山。”爱丽丝含着泪水说,“多

10、好的老人呀,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来到了雷德尔的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昏暗的房间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招引,心底的激情顿时化作了美妙的声音,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之夜,使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 “不,要感谢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她吧可爱的小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了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

11、诞节冷寂的星空下。 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我想那个圣诞之夜,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 1、 作者明知致爱丽丝的诞生与“豪华的舞宴无关”,为什么要用第一段描写舞宴? 2、“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3、 请结合故事说明,贝多芬为什么要把他的这首乐曲献给爱丽丝? 4、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展现了小爱丽丝美丽的心灵。 B. 贝多芬充满激情的弹奏,让老人

12、最后一次亲眼看见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 C. 贝多芬记下了乐谱,带着它走遍了世界,致爱丽丝才成了经典。 D. 圣诞之夜的豪华舞宴是快乐的,雷德尔老人昏暗的小屋里也涌进了快乐。 海伦凯勒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者。请列举古今中外其他成功残疾人的例子并说说你的感悟。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耳聋后的贝多芬: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键盘上,用心灵感受着每一个音符,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抗争,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 被卢加雷氏症病困在轮椅上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史蒂芬霍金:在科学的道路上苦苦求索,艰难地敲击键盘,终于敲出了震古烁今的科学名著时间简史,从而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躺在床上,对着镜子,反复矫正口形,朗读外语单词,以至于嘴唇都磨出了血泡仍坚持不懈,最后成为中国残疾女性的骄傲。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耻,不辍笔耕,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