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4066574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美学复习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视觉的恒常性:(在视网膜成像不断变化过程中,我们的知觉映像却保持不变)形状 大小 颜色 明度恒常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物需要(包括安全需要,即对饥、渴、性、休息和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 受尊重的需要(既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即求的对于事物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即对于秩序感、和谐和美感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既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发展的需要。3,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原理对人工自然进行生态优化的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着重于人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使产品降低消耗、防止对外界污染,以构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二

2、、简答1,设计艺术的形态范畴以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划分为哪三大类: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环境设计2,人的需要表现出的特点:a指向一定的对象(指向性 b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周期性 c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满足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发展性 d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共同性三、论述完形原则阐述及运用 P24-P26 完形理论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所具有的表现性,对于知觉形式的组织,完形理论认为:人的视知觉是集中在视觉域中一部分事物上的,这部份称为图形,而其余部分则称为背景。人所知觉的事物可能是由不同的刺激物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接近组合 2 相

3、似组合 3 良好图形组合 4 组合中的竞争与联合 5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参照系的影响 7 知觉定势 四、材料分析设计产品的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产品的审美价值是产品所具有的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具有的是精神功能。功能价值即要满足适用性,具有物质功能。 设计美学第一章复习要点主要概念部分: 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成。 结构: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 产品结构的特点:结构的有序性: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结构的稳定性

4、: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出于何种环境中,其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结构的层次性: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其结构都具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定势:行为的准备状态,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所决定。 一、填空题 1、形体学的研究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生物形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结构形态)的科学,通过(对动植物的机体结构及其外部形状关系)来了解它们的不同类型和特征。 2、形态是

5、(指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系的外在特征)可分为(自然)和(人工形态) 3、产品的结构一般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决定产品形成的因素包括产品的(材料)(结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 5、(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根本特点,也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特点。 7、视觉的恒常性是指(在视网膜成像不断变化过程中,我们的知觉映像却保持不变) 8、完形质是指(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征) 9、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开创的。 10、同形论的观点是(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11、异质同构论说明(直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形式之间的相

6、互对应) 12、德国美学家将物质对象分为4种类型:自然对象(天然固有的) 技术对象(依据自然规律构筑的,具有确定性和有预期性)设计对象(按计划目标制作,具有预期性和审美效应的不确定性)艺术对象(具有审美效应的不确定性,区别于设计对象有不可重复性和非预期性)他通过以下三种特性对他们做出了不同界定:即固有性、确定性和预期性。 固有性就是指自然天成的; 确定性依据某种客观规律来制作和发挥效用的; 预期性事先对其功能效用有明确预期和规划。13、所谓实践活动是(人的由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的过程) 14、艺术技巧区别于技术技巧的核心在于(审美效应) 15、设计产品属

7、于(功能)形态,它处于(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之间。 16、技术的规定性是指(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17、产品技术是指(以审美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 18、产品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 19、形式的自由度是(产品形式在设计创作中的变化范围)。 20、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主要范畴,是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二 问答题 1.设计师为什么要读“设计美学”? 答:设计活动中审美特质所具有的特殊复杂性和综合性 有助于从美学的视野,加深对于设计历史和设计原理的理解。 有助于开启通向现实生活的思想之门。 2. 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

8、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 答: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产生的原因: 第一,人类与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选择的创造作用在于通过环境对生物发展的影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第三,自然形态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统一尺度的规律作用,这种尺度关系是同地球引力场相联系的。 功能与启示: 对于自然形态的功能机制具有的启示作用,经历与历史的认识过程: 1 零散的外在了解。 2 生物科学的进展,仿生学。从生物现象和过程中抽取出适用于技术系统的原理和结构,作为发展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3.人工形态中的,材料、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是怎么联系和互动的? 答材料是产品物质基础,结构是产品内部不同的材料的组合方式,形

9、式是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则是产品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从而构成了对人的一定效用。 4 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的有何不同? 答:人工形态具有:目的性 主体性 社会性 二、 人的感知特性 感知觉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以感官刺激引发,经过组织化的个人 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感受性 知觉恒常性:视觉空间产生的一种明显作用 (人的感觉经验) 空间异向性:视觉空间根据方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质 时间模式:积累作用、融合作用、适应现象感觉 空间模式:空间的积累和扩散 空间融合 同时对比 9 艺术的形成过程 答:旧石器时代

10、对生存的渴望和对饥饿的恐惧,使他们产生对于对象的激情,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艺术”的能力。 古代西方,艺术看作按照一定规则制作物件的本领,艺术家被当作手工艺人。希腊古典时期,音乐和诗歌摆脱了巫术祭祀和神灵启示(最初 音乐和诗并不包括在艺术中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摆脱宗教的束缚,走向自律。 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把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作了区分。艺术的实质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发现。 10 在功能形态中几何造型与有机造型各有什么优劣? 答: 几何造型离不开点线面的处理,具有抽象性,以数为基础,构成不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将和谐与比例法则运用于产品的功能形式上,使产品有丰富的造型,增

11、加亲切感和舒适感。但完全遵循就会使艺术缺乏生气,对于抽象形式的选择,完全依据理性会使建筑师丧失自身个性表现。 有机形态是指可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考虑形本身和外在的相互关系。11 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1)都是具有生产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在于满足人的不同需要3) 其构成中都包含着人的主体因素和外在的客体因素 设计美学第二章复习要点 主要概念: 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映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审美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12、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功能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生理或物质需要的性质。 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做出的否定。情感性消费:是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人情味的生活。 实践活动:人的主观之见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的过程。审美接受:是人在观照审美对象时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审美经验。 审美创造:是一种把主观观念客观化和物化的过程。 认知: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是对外部信息的输入和思维加工。 审美意象:是指与一定美的观念相联结的心理表象。 意向生成:是指设计师对产品形象的构思过程,它是一种融合理智和情感的想象表象的形成运动。 同构同功:是指

13、有什么样的结构便产生什么样的功能。 问答题 2 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有哪些特点? 答:人的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是人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表现有如下特征:1 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也就是说需要总是对某种事物的需要。 2 一般需要都有周而复始的周期性。 3 需要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满足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起来。4 人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这使得对于人们需要的把握有了共同的依据。 4. 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答:需要是人对世界作用的动因,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现实性需要是已经存在的

14、且有具体指向的需要,潜在性需要则是虽有或缺性感觉但并无具体指向的需要。 设计着重点在于不断满足人的潜在性需要 5. 为什么审美需要具有渗透性,它反映在人的多种活动之中? 答: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确证。 6 为什么说人的实践活动的具有双向结构? 答:实践活动是人的主观之见于客观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过程7 实践活动包含着三个要素: 1 目的性 2 应用一定的手段 3 实践的结果8 功能三分法指的是:实用、认知与审美 (审美价值的产生正是根源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2 产品与人的相互关系 答:产品的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它体现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产品的功能与人的功能在本质上是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