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案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406224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教学案例 背景介绍:本节课是一节小班化教学研讨课,授课内容是新授课,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来进行,通过本节课的授课来进一步研讨,如何在小班化背景下,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上课过程描述:新闻播报:新时代的开山爷王振明老人(事迹:年过古稀,自买工具,坚持7年义务修筑山路)(选择意图:呼应本课知识,同时也体现我们前面所学知识点)新课导入: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在一次与青年的座谈会上,让一个青年用最简短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经历。一位满脸沮丧的青年写下了如下的经历:“ ! 。”即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一个大句号。巴尔肯博士看后,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略加沉思,用同样的方式写出如下回答:“

2、、 ?”即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和一个问号。 你们能猜出沮丧青年的“!。”经历和巴尔肯博士的“、?”其中所蕴含的意思吗?(同学猜想)“!。”意思是说:我一直勇往直前(),却只落得伤心自叹(!),最后只能一事无成(。) 巴尔肯的回答则是:青年时期只是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只要一站一站的奋斗下去(),难道不会有美好的明天吗(?)教师过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美好的明天,但是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去奋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主学习,梳理知识:阅读课本,P118123页的相关内容,阅读的同时,完成伴你成长P128的填空题。(时间:5分钟)活动一:寻找篇谈古论今,寻找“艰苦奋斗”

3、的足迹古代;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生分小组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受艰苦奋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精神)播放视频: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设计意图:感受新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同事为下一个环节讨论艰苦奋斗的内涵埋下伏笔)教师归纳: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 ,在不同的时期,艰苦奋斗精神都时刻存在,且不断地被发扬光大。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民族之林。活动二:解读篇小组讨论:关于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问题,有这样两种观点:观点一:艰苦奋斗就意味着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必要把艰苦奋斗挂

4、在嘴边。观点二: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的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奋发图强、拼搏创业的精神状态和高尚情操。你同意那个观点,理由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讲解: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为:坚定的信念与目标;不畏困难与挫折,永不言弃的态度 ;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担责任、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品质;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开拓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艰苦奋斗精神的新的内涵。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设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

5、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吗?提示: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寻找本课与前面所学知识点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归纳:第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还排在较后的位置。第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脱离国情的高消费,容易助长人们的享乐思想,滋生种种腐败现象,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过渡:我

6、们作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来说,又该怎样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呢?活动三:传承篇学生反思:食堂的剩饭剩菜,学习上的懒惰,就易避难,有你的身影吗?我们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又该怎么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呢?(学生交流)讲解: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合理消费,自觉抵制相互攀比的不良思想,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学习上:刻苦钻研,上课要认真听讲,作好笔记,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考试不作弊等等。学生活动:评选班级的艰苦奋斗之星,并说出理由(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艰苦奋斗的典型,去学习这种精神,践行这种精神)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勇往直前,一步一个脚印,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顽强

7、拼搏,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1、授课思路比较清晰,按照寻找篇解读篇传承篇的顺序,带着学生从学习、了解艰苦奋斗精神,到将这种精神落实到行动中。2、对于教材内容,我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比较准确。3、精心选择的教学素材,包括两段视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4、对于教材的挖掘比较到位,尤其是对于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另外也关注到了知识点前后的联系。5、本堂课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对于这节课,留给我更多的是反思,在这节课中,有以下环节,我还做得不够好:1、在给学生的自主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给出学

8、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导致学生对本科知识的重点和脉络把握得不够到位,书中的范例、插图、典故等运用的不够充分。另外在学生自己看书的过程中,多次打断了学生的思路,没有留给学生最佳思考时间。2、对于新闻播报中的王振明和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两段视频,素材选择的非常有价值,但是没有做到充分利用,两段视频对学生而言都只停留感官的刺激上,如果能让学生就视频内容充分交流,甚至动笔完成自己的观后感,效果会更好,我们要帮助学生从主观感受深化为理性思考。3、本节课并不缺少小组讨论、交流,但是每个组中,都有个别同学由于座位的问题被边缘化,也有个别同学对讨论参与并不积极,这也导致了在上课过程中少数同学思维活跃、太过积极,个性

9、得到了张扬。而我们进行小组教学,更多的是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去合作,去探究。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给小组成员更明确的任务指向和分工,这样的问题也会得到合理避免。4、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差就差在主观题的解题上,让学生当堂进行问答题的反馈练习一是能提高学生作业的认真度,提高练习的时效性;二是能够配合考试,进行限时训练,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与效率;三是通过反馈也能够发现差异,从而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本节课由于课堂生成的一个问题:程门立雪,能不能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花了5分钟左右来解决这个问题,导致课后的反馈练习时间不够充分,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当堂动手自主训练的时间,讲练结合做得还不够到位。对于本节课来说,有成功之处,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善于反思的老师,因为所谓成长,这是在反思中实现;所谓教学,正是在反思中提高;所谓有效性,正是在反思中显现!每节课的教学完成后,只要我们能做到认真反思,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