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4049756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11年8月19日)船舶工业是资金、技术、劳动、信息密集型现代综合性产业,拉动作用显著,是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船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根据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结合我省船舶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我省船舶工业“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全国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船舶修理、配套、拆船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第一造船大省和世界重要的造船基地

2、之一。1、产业规模持续倍增。全省船舶工业目前共有列统企业0家,600多家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十一五”期间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造船总量实现翻三番,年均增速67.2%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平均占世界总量达10%以上。2010年造船完工量达到2300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3%;新承接订单2973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9.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1.6%;手持订单741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7.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6%。江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大省。2、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显现,已初步形成区域错位发展、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格

3、局,南通、泰州、扬州三大基地的规模、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培育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江苏新世纪、江苏熔盛重工等6家企业主要造船指标分别进入全国前强,家企业成功上市;发展质量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润等多项经济指标均保持全国第一;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具备了建造除豪华游轮以外的所有船型船舶的能力。3、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蓄势待发。大型海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江苏熔盛重工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开始形成,海工产品基本覆盖主要领域。目前我省涉足海工产品的企业数量多,起点高,定位准。海工产品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几乎所有种类,其中半潜式平台、浮式储油船、钻井平台等实现自主研发。

4、南通中远船务交付了世界最先进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等海工产品,企业成功跨入海工装备总承包商行列。4、船舶配套业加速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南京、泰州、镇江三大船舶配套基地,全省船舶配套产品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一批代表性的船舶配套产品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锚链(系泊链)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中速柴油机、克林吊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和50%,螺旋桨、船用泵、船用锅炉、船用救生设备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低速柴油机、自动控制系统等关键船用设备得到重点支持发展。江苏已成为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5、内河船舶发展稳健。“十一五”期间,全省内河造船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造船规模不断提

5、高,造船总量突破800万总吨,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已形成散货船、顶推船、特种船、化学品船、油船等主导产品,并呈现出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我省船舶工业虽然在“十一五”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较少,技术研发、船型设计能力不足。二是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低速机、曲轴、通讯导航等高端配套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三是产业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全球性的营销及服务网络缺乏,全省船舶技术研发机构较少,产学研合作、教育培训、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二)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向造船强省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发展道路

6、上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优势将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我国船舶工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综合比较优势依然突出,世界造船中心向我国转移的大趋势将依然保持。尤其对于江苏,“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实施沿海开发的重要时期,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把船舶产业作为沿海开发临港产业建设的主导产业,全省沿海开发“十二五”前三年内预期投入建设资金1430亿元,大力促进沿海地区工业发展,加快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4大主导产业将予于优先发展

7、。我省沿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所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人文环境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造船基础雄厚,江苏具备很好的船舶产业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船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直处于变化调整之中。世界造船的竞争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航运业发展将呈现出低迷并逐步复苏的转型过程,造船业结构性能力过剩开始显现。在未来竞争中,我省船舶行业始终面临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加速提高综合素质等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作为外向型产业,船舶工业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加直接,国际船舶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变动等一系列潜在风险也都会不断困扰着船舶工业的发展。二

8、、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紧跟世界绿色造船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技术和品牌优势,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效率,加快建成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船舶产业体系,实现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跨越。 (二)发展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与转型升级。坚持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船舶配套业、船舶修理业、拆船业协调、全面、同步发展。切实推动船舶工业发展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

9、能力的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坚持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坚持把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提高自主设计与研发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强化行业创新能力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工艺。坚持产业规模和效益并举。稳固船舶制造规模,壮大海洋工程与船舶配套规模,保持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地位。 积极推进现代总装造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的领先水平,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绿色造船和低碳造船。加大安全、节能、环保、低碳造船技术的研发能力建设,实现绿色造船和低碳造船。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淘

10、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造船;应用低碳技术,推广清洁生产,实现低碳造船;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发展之路。坚持军民融合和两化融合。充分利用我省船舶工业资源,大力发展军民一体化的船舶科研生产体系,完善军民互动的运行机制,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的相互转化,大幅提高军民结合产业能力。全面提升船舶工业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船舶产业链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数字化造船能力,推动企业现代造船模式建设和造船信息集成系统建设。三、发展目标(一)总量目标至2015年,全省船舶制造能力保持3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保持全国市场份额35%以上,占世界市场的15%以上。全省船舶工业销售收

11、入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力争超过35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力争6家骨干造船企业进入全国前10强,力争2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前10强,培育10家上市企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30,国际市场份额超过10,培育5家超百亿元的骨干海洋工程装备总承包企业。船舶配套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市场份额占全国50%以上,主要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超过6家。(二)区域布局目标 1、沿江深水地区。重点支持南通、泰州、扬州三个“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远洋造船基地建设。

12、三大基地外不再建设远洋船舶建设项目,鼓励三大基地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2、沿海地区。按照全省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的布局,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加快形成以南通为主的沿海区域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3、长江支流及其他水系地区。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加快推进内河船舶产业升级,在泰州海陵、南京八卦州、灌河口等地区,加快建设三大近海及内河船舶发展基地。 4、沿江、沿海深水腹地。围绕三大远洋船舶及海洋工程基地,同步发展船舶配套集聚区,加快南京、镇江、泰州三大船舶配套集聚区建设步伐,大幅提升区域产业集中度,加快建设钢铁集配、物流服务等先进生产服务体系。(三

13、)技术创新目标全行业技术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加强造船、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领域的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升级换代技术,初步具备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形成15个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的品牌船型。提升现有省级造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水平,建设省级海洋工程和船舶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十二五”末,建成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高于销售收入的2。(四)发展质量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5%以上,重点骨干造船企业造船效率高于15工时修正总吨,品牌船型平均坞期、码头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钢材一次利用率达到92以上,单位船舶工业增加值能耗

14、下降18。(五)现代造船模式目标全行业基本实现总装化、模块化、专业化的现代制造模式。全行业远洋船舶产业信息化水平指数达到0.85;15家骨干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实现以局部应用为主向协同集成迈进;“十二五”末,全省船舶工业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5,数字化造船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5。四、战略重点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1、做强三大远洋造船基地。重点支持南通、泰州、扬州三大远洋造船基地实现由大到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推进建设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的造船能力投资和建设,依据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

15、,引导优势造船企业以内部挖潜、优化存量配置等方式实现产能最大化,逐步淘汰低端落后的造船产能。2、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以南通为主的苏中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形成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为一体的千亿元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逐步培育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集聚区。3、创建国家级船舶配套示范基地。加快船用动力系统基地建设,支持镇江、靖江地区加快发展船用动力系统、发电机组等;进一步扩大甲板机械和舱室设备基地建设规模,大力支持南京地区、泰州地区依托现有骨干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大力支持船用通讯系统基地建设,鼓励通过合资合作、许可证方式、联合设计开发等途径,培育和扩大一批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填补省内空白;推进重点骨干配套企业尽快掌握系统集成技术,加速实现单一设备供应向系统集成供货转变。鼓励和引导专业相关、产品类同的中、小配套企业向船舶配套园区集聚;积极推进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