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403939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办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3. 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教学流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2.学生各自朗读词作,了解作品内容。三、鉴赏、评价诗中的人物形象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沛

2、的感知作品。质疑、探究。2.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发表各自见解。(注意点拨以下问题)(1)“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所经“烟雨苏轼的“蓑衣(2)“山头斜照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矛盾(3)“归去,归向何方3.你观赏这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评价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思想境界四、小结1.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2.认识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附:【板书设计】穿林打叶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眼前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 (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乐观、豁达具体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教师宣布上课。)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大家我来自广东珠海。其实

3、这话不太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来自广东珠海,但是我本是湖北人。如果要说得更具体一点,我来自湖北黄冈(生惊叹)古代被称为黄州府的地方。刚刚大家“哇的一下,我知道这是为什么。大家即便没有去过黄冈,但是肯定都做过黄冈的试题。其实到现在为止,黄冈仍然是一个经济比拟落后的地方,但是它一直是一个文化气氛很浓郁、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说到这里,我要感激那些在黄冈的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以及风流余韵的文人们,这其中我一定要感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余秋雨在他的?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中说,苏轼成全了黄州。的确,苏轼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作品,而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是在黄州时期写出来的,这其中有前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4、,还有大家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叹,所以他说“人生如梦。则,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格调或者是豪放派格调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师:首先,我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诵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作品。(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谢谢大家的掌声。我想如果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入一点,你们会比我

5、读的更棒。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词。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答复。(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生1: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慨。师:说得很好,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生2: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师:刚刚这位同学的答复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序中写的故事在词作中有没有体现出来呢刚刚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生4:看田。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生4:注释中讲的。师:

6、很好。读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我们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生:养老,安享晚年。师:对,作者到沙湖看田,准备买田养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雨。词作中,哪里写到了雨呢生:“穿林打叶声表明下雨了,雨下得挺大。师:则何以看出众人皆狼狈,“余独不觉呢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师: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何等洒脱啊!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根本内容。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则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叙述什么

7、呢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诵读这首词,把你的疑问找出来,然后再就你的问题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我希望大家可以出声朗读。(生出声自由朗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师:我看大家刚刚刚刚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生5:我想知道下片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酒醒是不是有两层意思。词中好似没有提到他喝过酒,他是真的喝过酒还是有什么别的引申意义师:我也看到很多同学把这个“酒字给圈出来了,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见解。生6:我觉得可能是说他没有从以前的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他豁然开朗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意思。师:那你能不能答复刚刚那位同学的问题生6

8、:我觉得他应该是没有喝酒,“醉是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师:他有一种如醉如梦的感觉,是不是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同行皆狼狈,为什么苏轼“独不觉生8:在古诗文里面,“酒往往和愁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感到非常惆怅,所以他可能就喝了一点酒,但是现在他看到这种天气,心情开朗了,他也想通了,所以酒就醒了,我觉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生9:我认为“余独不觉是因为在这首词中“雨象征着仕途的坎坷,随着雨的逝去,冲走了苏轼的烦恼,雨过天晴象征着人生从头再来。让我不解的问题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是否不仅是他回头看雨,而且是看他以前的经历什么的师:很好,解决了问题,也提出

9、了自己的问题。刚刚那位男生关于酒的见解,大家赞同吗他被贬黄州之后,借酒浇愁,有没有这个意思呢(生赞同)有可能有,是不是苏轼酒量不大,稍许喝酒就容易醉,况且古人习惯上借酒浇愁,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下面请大家继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生10:他以前在官场上做事的嘛,被贬以后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不对的。在官场上做的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现在有一种如醉方醒的感觉。生11:我认为“谁怕表现了他对于仕途坎坷的坦然自假设的人生态度。师:同学们很聪慧,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这叫什么办法对,这就是“知人论世。这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办法。生12:我觉

10、得“谁怕表现了作者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13:我认为酒醒仅仅就是酒醉醒来。他们一行人外出,朋友在一起喝点酒很正常,酒后遇风吹醒而已。生14:我想问一下,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和他的朋友到沙湖买田,他们买田的时候难道还带领酒吗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引申的意思师:难道买田之前要喝酒吗如果大家读过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甚至其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就会知道苏轼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见的现象,来到黄州惊魂甫定的苏轼,酒可以去消解内心的忧愁。所以我不太赞同把喝酒作什么引申的理解。生15:“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好似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虽然他说不怕“雨,但

11、是雨过天晴他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可他又为什么说“也无晴呢师:的确,没有雨了,好似还说得过去。可明明“山头斜照正相迎,怎么能说“也无晴呢请大家继续说说你的看法。生16:我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深层意思是苏轼被贬之后,他那种能超越荣辱得失坦然自假设地面对生活、不因被贬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能冷静的看待自己的生活。师:这位同学抓住苏轼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很好。生17:我认为这要联系上文来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表明他原来遭受了一些坎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首先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表明他内心不再在乎这些坎坷,表现出了一种坦然自假设的态度。师:请大家看看注释对这句话是怎么解释的。书上解释的意思是“风

12、雨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异。这在现实生活中,在物质世界里能能一样吗(生: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对不对如果一样就不会出现“同行皆狼狈了。那是什么没有差异呢生:心中没有差异。师:对,在心中没有差异,那就是不在乎这些风雨。我也有一个问题,上片中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下片中说“归去,归向何方呢生18:我认为是归于自然。生19:我觉得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朝廷,自己的仕途也雨过天晴。师:大家赞同哪一个说法(学生沉默)请注意我们刚刚说到的一个问题:作者苏轼到沙湖干什么生:买田终老。师:就是说他准备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则他还寄希望于重新回到朝廷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归去一词不

13、能理解为回到朝廷。生20:“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蓑可以解释为他的才华,“烟雨的意思是官场上的坎坷。整句应该是说他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历经坎坷,壮志未酬,没有什么成就。师:这种解释看起来很有道理,大家觉得如何呢生21:我认为“烟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无论他的人生困难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假设的面对。师:我本人赞同这种说法。我有一蓑在身,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为“烟雨,可以这样解释吗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生:心中有“蓑衣。师:则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生:理想、人生态度。师: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22:我觉得苏轼有

14、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不觉,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也暗示着此时虽然被贬,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斥了积极的情绪,他在沙湖买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词中屡次写到了雨。首先写到了生:大雨,“穿林打叶之雨;生:“一蓑烟雨;生:最后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师:对。前者写的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后者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最后写的是他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怀,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师:好,下面请大家试着把这首词背下来。(生自由背诵,然后请一名学生背诵,最后全班齐背。)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词,学习了怎样去鉴赏一首诗歌,大家都很自觉的运用了知人论世的鉴赏办法;我们认识到了苏轼旷达的一面,可以说,这就是苏轼之为苏轼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人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