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403488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 诗三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学习目标1、 了解古诗十九首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2、熟读成诵,合作探究诗中的主人公是谁。3、抓住诗中意象,分析诗中的情感及情感变化。学习重点、难点背诵、情感课前预习案1、古诗十九首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

2、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

3、,如回车驾言迈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3人生的飘忽如寄。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课上探究案1、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

4、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现了哪些情感?3、 探讨: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课堂巩固案 背诵涉江采芙蓉第二课时短歌行学习目标2、 了解乐府的相关内容;2、熟读成诵,合作探究抒情的方法。3、抓住诗中意象,分析诗中的情感及情感变化。学习重点、难点背诵、情感课前预习案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

5、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课上探究案1、 哪个字能概括全诗抒发的情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本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课堂巩固案 背诵短歌行知识链接1、人生苦短的诗句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咏怀【魏晋】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

6、道邈悠悠。 悲愤诗【魏晋】蔡琰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感时 【唐】白居易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闲吟 【唐】白居易 人生不富即贫穷,光阴易过闲难得。偶吟 【唐】白居易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咏怀 【唐】白居易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可叹 【唐】杜甫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赠宣州元处士 【唐】杜牧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杂兴 【唐】皎然 人生分已定,富贵岂妄来。将进酒 【唐】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题 【唐】李商隐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和子由渑池怀旧

7、【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点绛唇 【宋】黄庭坚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传花枝 【宋】柳永 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 风流子 【宋】陆游 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 乌夜啼 【宋】欧阳修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满庭芳 【宋】苏轼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踏莎行 【宋】晏殊 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2、杜康- 酒圣杜康(生卒不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另说黄帝时期人、东周人、汉代人)。相传杜康是

8、酒的发明者,因此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刘伶- 西晋沛国人(杜康造酒刘伶醉)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魏晋时期诗人。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魏正始年间,刘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

9、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名联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处不留零。3、周公- 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

10、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4、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严洪斌 京剧舞台上,花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

11、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本着“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思路,“亲刘贬曹”,在作者成书之时定势。即便如此作者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把曹操的奸和雄更加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一其人:集是与非于一身 小说的开篇,曹操出场,是东汉末年,一个战乱时期。书中介绍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焦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从文中可知,曹操代表中小地主,因而在他的

12、以后的行动,必遭到大地主强豪抑制。再看其表现,书中描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可以看出曹操幼年就表现出不凡的才能。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太师董卓入权,各地豪强拥兵割据。时局混乱,然后,谋董贼孟德献刀事败之后,欲散家资,招募义兵加入讨董大军,并收编农民起义军壮大队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代势。于是灭掉吕布,战胜袁绍,控制了整个北方。后因用兵不善,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所败。然而就在魏蜀吴逐渐形成气候的情势之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力求早日统一国家。于建安十五年当时曹操五十多岁了,他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

13、罗了一批人才,开展军民屯田,有了利于安民的政策,进一步发展经济,时刻准备向刘备孙权用兵。 曹操在他六十五岁那年,联合孙权击败关羽,使得蜀汉内部瓦解,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种子,还军洛阳,第二年便病故,终年六十六岁。 纵观曹操一生,应该说他是杰出的人物,正如陈寿在三国志里说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程孟辉总监制汉语小词典中有这样一段注释“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精通孙子兵法,是迄今所知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也有颂扬的地方,集是与非于一身,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蹶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

14、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有关。二其事:集奸与恶于一处 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乱世之奸雄”。毛宗岗指出三国演义有三奇,可称“三绝”,“义绝”关羽,“智绝”孔明,“奸绝”曹操。曹操成了“奸恶”的代名词。且看作家是如何描述的。(1)曹操的“奸”:“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曹操把16岁的东汉皇帝接到许昌。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着,但朝廷大权已落到曹操手里。他打着皇帝的名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此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可谓曹操的第一“奸”。曹操的“奸”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董卓专权汉皇帝被劫,后回到洛阳。

15、但到洛阳之后“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菘草。”而就在此时,曹操听了谋士荀彧的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在军阀割据的时期,各地军阀自立为主,但仍从汉帝,这样曹操出兵征伐,就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占有优势。为了消灭心腹之患吕布和刘备,曹操借用荀彧的计策:“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昭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卤莽而事败。由此,可见曹操奸恶冰山一角。随着势力的壮大,羽翼渐丰的曹操更是有恃无恐,“许田打围”则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许田打围中,曹操用天子宝雕弓,以金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箭,误以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且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